西藏是歌舞的海洋,這海洋遍及西藏的城市鄉村,農區牧場。除宮廷舞蹈外,藏族的舞蹈多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肢體語言的最直接反映,歷經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形成了自成體系的藏族舞蹈。
藏族舞蹈和所有舞蹈一樣,都是勞動人民用自身的形體動作表達情感、傳情達意、與自然溝通的無聲語言。在各個歷史時期,都是以當時的社會環境為大背景,表現具體時代的生活現實,因而具有強烈的時代烙印。
我出生在藏北草原,在那里生活了近30年。藏北草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那里神秘而充滿活力。在那片羌塘大草原上,生活著勤勞善良的牧民。草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他們勤勞善良、勇敢豪放的性格;藏北的高天厚土,孕育了他們清澈嘹亮而又優美的歌喉。每一頂原始而又古樸的老帳篷,都記錄著歷史的滄桑;每一頂老帳篷里傳出的古老歌謠,都會觸動人的靈魂深處。而牧場上每一個原始而又充滿激情的圓圈舞、富有哲理的山歌還有那野性而又飽含無限愛戀的情歌,都讓這里充滿了和諧溫情的氣氛。
我是在藏北草原的帳篷里長大的,奶奶不管是放牛還是擠奶都背著我,所以草原是我生活的舞臺,擠奶的聲音和奶奶哼唱的古老牧歌給了我音樂的啟蒙,黑色的牛毛帳篷是我的生命,這一切也成了我施展藝術才華的靈感源泉。
歷史悠久的藏族民間舞蹈,經過這里的人們代代相傳,形成了現今較為完整的體系。對任何舞蹈進行創新確實很難,甚至連改一個舞蹈動作都會覺得那是一種破壞,稍有不慎,就會使整個舞蹈變了味道,因此,后人在發展這種藝術時,從舞蹈動作到服飾裝扮,對每個細節都要需要注意把握一個“度”的問題,以保持藏族舞蹈的原汁原味。
實際上,牧區舞蹈在傳承方面并不存在問題。在這里土生土長的人們從小就在這種濃厚的文化氛圍中長大,早就對其熟記于心。但要想發展和創新,則需要有細致入微的觀察、長期的生活經驗,加上自身的藝術修為,彼此相互融匯貫通,才可能有膽量、有能力去發展和創新這已經相對完整的原生態舞蹈。
《藏迷》劇照
牧區舞蹈的創新發展要依靠生活的積累和細心觀察
我長年生活在牧區,因而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不用深入牧區采風,就能把牧區的每一個生活細節理解得很到位。父老鄉親平時跳的傳統舞蹈,每一個動作要領我都早已熟記心間。
我創作于1990年的的第一個舞蹈《春女》中有一個捂嘴的動作,現在在內地的舞臺上都很流行,并成為表現藏北牧區女孩的招牌動作和藏北牧女的符號。實際上,在以前藏北牧區傳統舞蹈中并沒有這種動作,它只是人們平時生活中的一個習慣。在藏北牧區,由于自然環境的關系,人們的衣服很寬松,這種衣服既可以當被子用,也可以裝著小孩。多年前,由于沒有口罩,天氣寒冷時,為了不呼吸到刺骨的寒氣,牧區的人們就把寬大的袖口當口罩捂在嘴上,方便而實用。
生活中,牧女們習慣用左手捂嘴,這個動作最能體現牧女的生活情態,所以我把這個動作提煉加工,用舞蹈的語言表現出來。在舞蹈《春女》出場的動作中,牧女們左手用寬大的袖口捂著嘴,身體向后仰,右手兩邊擺動,腰下90度,下腰的時候兩肩前后甩動。演員們一出場,觀眾們就發出了會心的微笑,因為他們從這個動作中就看出了這是表現藏北牧女生活情態的動作,觀眾看懂了我的用心,說明我這個動作設計師成功了。
現在,只要編排反映牧區姑娘生活場景的舞蹈,很多藝術家都會采用這個舞蹈語匯,因為這個動作最能夠表現牧區姑娘們羞澀卻開心的心情和豪爽大氣的性格。
《霍姆斯斯》是我創作的另一個代表作,在內地演出時曾被譯為《西藏紅》。“霍”是藏族牧區一個部落的名稱,“姆”在藏語里是女孩的意思,“斯斯”是象聲詞,就是女孩身上的配飾發出的聲響。
這個作品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我的奶奶。在牧區,很多人都將家里的財產穿戴在身上——金銀珠寶做成的首飾、精心打制的腰刀、甚至很多生活用具,為了方便和適應游牧生活,也都會掛在身上。小時候,生活在奶奶身邊,每當她聽到叮叮當當的聲響,還沒見到人,就能從聲音的不同判斷出是誰家的女兒來了。多年后的今天,當我從事舞蹈創作時,想起奶奶,也想起了那美妙的聲音,于是就有了《霍姆斯斯》。
《霍姆斯斯》中也有一個細節是特別設計的——所有女孩的面頰上都畫成紅色。這可不是高原紅,而是愛美的牧區姑娘們自制的防曬霜。牧區的姑娘特別愛美,她們在放牧時會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還會擦上防曬霜,所以她們的皮膚很好,很白皙。不在牧區生活或不仔細觀察的人很難發現這個細節。
《霍姆斯斯》中還有一個動作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出場的姑娘們右手搭在左肩上,右臂呈三角形擋住臉的下半部,只露出兩只大眼睛,同時左手托住右臂,這本是牧區女孩看陌生人的習慣性動作。然后她們慢慢把手臂打開,露出身體和整個臉部,表示女孩不再害羞,之后通過一系列動作完全表現出牧區女孩的活潑、熱情、美麗、大方、豪爽、潑辣的形象。這是我在生活積累的經驗上進行提煉加工,使這一系列的動作更藝術化、也更完美地表現出來。現在,這個動作也成了展示藏北牧區女孩形象的標準動作,這就是傳承與發展的完美結合。
《霍姆斯斯》成功了,還得了全區舞蹈大賽金獎,這是對我把牧區舞蹈創新發展的最大肯定。我說是運氣好,專家并不認可,“那么多年沒人挖掘出來的東西,被你挖掘出來了,看來是你很有心。”回頭想想,這確實是我長期積累和平時細心觀察的結果,是生我養我的故土給了我創作和創新發展牧區舞蹈的源泉。
牧區舞蹈應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很多古老的舞蹈形式都得到了傳承,孩子們在民間舞蹈娛樂活動中學習并掌握了祖祖輩輩流傳下來舞蹈形式,并一代代傳承延續。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的改變,很多傳統舞蹈被加入了人們所生活的年代的元素,牧區舞蹈就這樣傳承并發展下來,留給后人的都是舞蹈中的精華部分,形成了一個區域乃至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我有責任和義務將牧區的舞蹈文化繼續傳承并發展下去。雖然我創作了一些流行并有一定影響力的舞蹈作品,但并不意味著這是我的私有財產,它是屬于牧區、屬于中華民族、屬于全人類的。
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內地的藝術家們在舞蹈中采用了我設計的動作,我感到很高興,因為這也是一種傳承發展。牧區舞蹈應以各種方式和渠道,讓它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傳承,讓更多的人了解牧區舞蹈,并投入到牧區舞蹈的創作中,并在祖輩流傳下來的基礎上發揚光大。
發展中的牧區舞蹈要貼近時代,反映時代生活
社會在前進的同時,人們的生活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舞蹈是生活的直接體現,傳統舞蹈不創新就會落后于生活,這就需要舞蹈編導們去創新,去完善。
傳統古老的牧區舞蹈有其獨具魅力的特點和特色,但這種特點和特色不應該一成不變,新時代的生活元素應該融入其中,以便真實地反映時代生活,這才是牧區舞蹈經久不衰的秘訣。
結合現實生活,我曾創作了女子群舞《心靈溝通》。這個反映西藏人民生活,特別是牧區變化的舞蹈也是有生活原形的:一群滿頭發辮、穿著現代感很強的牧區服裝的女孩,邁著輕快的舞步,熟練地敲擊著電腦鍵盤,與外界進行溝通交流,手機成了她們除了傳統配飾以外的最新最時髦的飾品。這是新西藏人們的生活寫照——西藏不再遙遠,高原深處的農區牧場不再遙遠,當年見到外人羞怯得不敢直視對方的牧區姑娘們不再封閉,她們潑辣豪爽中帶著俏皮,即使在草原深處,她們依然與時代同步,一樣享受著現代科技給人們帶來的便捷,這是煥發了青春的古老大草原上的人們,在新時期精神風貌的真實寫照。
這樣的創作是時代賦予藝術家,特別是關注牧區舞蹈藝術的藝術工作者們的使命和責任:貼近時代、貼近生活、貼近百姓,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打動觀眾,讓所有人包括牧區的百姓看懂并喜歡,因為這類作品反映的是他們的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讓牧區舞蹈得到發展,才能讓牧區的舞蹈藝術延綿不絕,經久不衰。
(作者系西藏自治區歌舞團編導)
上一篇: 揚州最后的12盞“琉璃燈”
下一篇: 枯木龍吟:說說古琴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