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報道了揚州最后一家燈彩廠20年來的掙扎過程,文中提到,以牛、羊角加工制成的角明燈(又稱琉璃燈)是揚州精湛的傳統花燈制作工藝的代表,但是此種燈已經絕跡幾十年了。昨日,機緣巧合下,記者在工藝美術集團的倉庫內,找到了可能是揚州最后的正宗琉璃燈。
5年前老藝人捐最后的琉璃燈
“就剩下這12盞了。”在記者的要求下,工藝美術中心的工作人員打開了倉庫門,記者看到了這12盞琉璃燈:兩盞宮燈、一組狀元及第燈、一組麒麟送子燈、一組蓮花燈,還有魚燈、寶塔燈等,12盞燈雖然經歷了數十年的歲月洗禮,但是依然色彩亮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果點上蠟燭,顏色會更漂亮,而且不怕風雨。
12盞最后的琉璃燈能夠保存到現在,還和本報5年前的一篇名為《揚州琉璃燈,燈光漸漸湮滅》的文章有關。本報和有關方面找到揚州琉璃燈的傳人——尤家燈的第四代傳人尤德宏老人。后來,慷慨的老人將家里僅存的十多盞琉璃燈捐了出來,由工藝美術館收藏,并在館內顯著位置展出。與《和平頌》和《喜鵲登梅》兩件為北京人民大會堂特制的鎮館之寶享受同等待遇。
記者了解到,為了配合工藝坊統一規劃,原先位于工藝美術大樓三樓的工藝美術館將移址到工藝坊C區的3樓。待新的工藝美術館亮相,這批藏品也將重新面世。
必備材料難求,琉璃燈難重現
昨日,記者找到了揚州剪紙博物館館長王京。他告訴記者,制作琉璃燈要經過切碎、壓制、拋光等20多道繁雜的工序。制成的燈,顏色經久不褪,還能防風雨。近代,揚州制作琉璃燈以尤姓最為出名,這12盞燈是尤德宏老人在上世紀80年代制作的,工藝精湛,50℃的高溫下可不變形。
王京說,明清時期,上至皇宮貴族下至普通百姓都非常喜愛琉璃燈。揚州民間藝人制作的琉璃宮燈每年都要向皇宮進貢。在現代科技的沖擊下,琉璃燈雖已失去其自身的實用價值,不過作為民間手工藝品依舊擁有獨特的魅力。
可喜的是,制作琉璃燈的技藝在揚州被保存了下來。記者了解到,目前除了有關方面早已在前幾年對琉璃燈的制作工藝做了詳細記錄外,尤德宏老人也將這門技藝傳給了下一代。不過,制作正宗琉璃燈用的上等羊角膠、牛角膠目前已經難以找到,幾十年內正宗琉璃燈難再面世。
新工美館征集更多工藝精品
記者了解到,借新工藝美術館擴容500平米的契機,目前揚州市工藝美術協會正在征集工藝美術作品。征集作品的范圍,既包括了漆器、玉器等大師精品,也包括一些“冷門”的揚州傳統民間工藝品。他們將對各類作品進行分類,從中挑選精品永久收藏,并在新工藝美術館開館時展出。
上一篇: 江西七旬老人繪出55米京劇臉譜長卷
下一篇: 藏族牧區舞蹈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