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內的文物普查:全州13縣中,除紅原、若爾蓋、南坪3縣外,其它10縣都有碉樓,尤以馬爾康、汶、理茂4縣居多。4縣中就有3縣為羌族聚居地區,因此,單從數量上而言,羌族碉樓無疑是阿壩州內碉樓最集中的區域。
關于碉樓的產生,有三種觀點:其一認為,漢羌兩族在岷江河交匯,文化抵觸發生戰爭,碉樓是戰爭的產物;其二認為,碉樓是羌人用來祭祀的建筑;另一種觀點則說,羌人漢代還沒有來到岷江河谷以前,那里的土著已有建碉樓的歷史。“兩千年以前,《后漢書.西南夷傳》描述的冉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室,高者至十余丈’的‘邛籠’,即今羌語,碉樓之意”。(《羌族史》)
羌族碉樓圖片
無論什么觀點,在今羌族聚居區內遺存的大量碉樓中,作為一種極特殊的空間形態,它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的本土建筑中,以不可替代的歷史、科技、藝術價值昭示人類,展示著獨特的空間創造和極不尋常的文化發展,其密度、廣度、空間、營造、宗教性等亦是世界罕見的。因此,討論碉樓必然超越建筑本身,只有這樣,才能把其建筑側面也說清楚。
羌族碉樓圖片
碉樓空間內外形態跟其分布地區直接相關,大致分為茂縣、雜谷腦河下游、羌峰地區三類。茂縣地區以黑虎、三龍、曲谷等鄉為羌族碉樓最具原始特點地區。平面有四、六、八角多形,內或圓或方或六邊、八邊,內外均有收分。頂部為平頂,通體成錐體。外墻面多以凹面內收弧線形成錐狀“乾棱子”造型,是適應地震多發區的獨特構造,經受了1933年疊溪7.8級大地震檢驗。
羌族碉樓圖片
重點閱讀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