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曾鵬輝成都報道
河南籍作家朱傳志說,“近代以來,河南人思想包袱很重,負面評論頗多。”
昨天上午,朱傳志做客設在成都書博會現場的新浪訪談室,在直播間講這句話,意在表達對中國地域文化影響人格的反思。
不過,同場嘉賓,湖南省新聞出版局黨組書記、局長朱建綱,卻主動為河南人辯護,“錢鐘書先生曾說:中國有三個半人,兩廣人算一個,江浙人算一個,湖南人算一個,山東人算半個。其實,包括安徽、河南、四川……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同樣大有人在。”
朱建綱、朱傳志同上新浪訪談,是為推薦朱傳志的新書《大團隊》而來,書名即表明了初衷:不同個體只有抱成團隊,才會產生1+1大于2的效應。
朱建綱認為,現在的當務之急,是要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和接受中國文化。
文化最終決定技術
朱建綱如何看待《大團隊》和書中提出的“團隊”概念,是新浪網友關心的問題。
朱建綱介紹,中南出版傳媒集團看重這本書的地方在于,作者通過講述中國150年人才團隊的歷史,梳理出了一個很新的視角,即要以團隊的眼光來看待人才,從團隊的角度來聯絡、培育、發掘和使用人才,團隊的力量可能比個體相加要大。
“朱傳志提出人才團隊的概念,用英文來講是‘team’,而不是‘group’(前者寓意分工合作的隊伍而后者表示聚在一起的群組)。”朱建綱從中得到的啟示是,就人才而論,松散的群體是沒有太多意義的,但凡成就大事情、大事業,必須要有一個很強的人才團隊。
現代化進程中兩個層面的進步:技術層面和文化精神層面,哪一種力量起著主導作用?朱建綱認為,現代化一開始表現在技術層面,但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就是文化。
他認為,一個民族一個團隊的文化內核,往往能迸發出一種比技術更好更強大的力量。
要讓年輕人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
談到提升中華文化和湖湘文化的影響力,朱建綱覺得,當務之急是要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和接受本民族的文化。
目前如何培育、傳承中華文化,如何讓更多中國人,特別是讓更多年輕的中國人接受和傳承中華文化?他坦言這是作為一個文化工作者非常重要的歷史使命,只有讓更多的年輕人,讓一代一代的中國人能夠更多地了解、接受中華文化,在中華文化的熏陶下成長起來,這個民族才是最強大的。
“一旦某個民族的文化沒有凝聚力的時候,一旦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不接受本民族文化的時候,那就是這個民族衰落的開始。”朱建綱同時認為,在當代社會,如何用網絡來提升自己、改造自我和發展自己,是每一位網民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中國崛起要有中國精神
朱傳志是熱銷新書《大團隊》的作者,看過這本書的讀者都有一個感覺,黃仁宇的大歷史觀對朱傳志影響很大。
在訪談中被問及這個問題時,朱傳志并沒有正面回應,“我以前確實讀過黃仁宇先生的《萬歷十五年》,覺得黃先生把歷史的復雜性揭示出來了,讓我們不能簡單地看待有中國特色的人和歷史事件。”
他提及前幾年的一部電視紀錄片,叫《大國崛起》,朱傳志認為片子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大國的崛起不是偶然的事件,而一定是在漫長賽跑中的最后勝出。經過研究后,朱傳志發現,中國歷史上的岳麓書院、黃埔軍校這些學校,就有一種深厚的文化底蘊,也曾培養出一代代的精英群體,他們在精神接力的現象中,完成了各自的歷史使命。
提到河南人在近現代中國的身份,朱傳志認為比較尷尬,一方面它繼承了中原文化中最優秀的東西,另一方面也繼承了中原文化中最糟粕的地方,優劣并存。
近代以來,河南人的思想包袱很重,特別是程朱理學的思想包袱,但河南有一種法家傳統,中國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李斯都是河南人。在當代中國,法學家有三分之一來自河南,可以說是天下法學出河南,河南的法學家形象現在在國內是非常有影響力的。
“我相信,我們河南人的影響力在未來會有一個大的提升,也可以改變我們河南人的負面形象。”朱傳志說。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