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7日,由親善小組8名工作人員與三聯生活周刊、世界時裝之苑的資深媒體人一起組成的民族手工藝尋訪行動是從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的一個傳統扎染作坊開始的。周城村,毗鄰蝴蝶泉,以其近500年歷史的白族扎染工藝聞名四鄰。
云南站尋訪采集人是三聯書店的前編審寧成春先生很熱愛扎染工藝,他與當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師張仕紳開始了對扎染工藝流程和歷史的調查交流。國內著名民族時尚品牌設計師梁子在旁邊用心地聆聽和記錄著,此次她帶著莨綢和真絲面料來到周城,希望與最傳統的扎染工藝結合,在2011春夏季時裝中創造一系列全新的民族手工藝結合產品。
張士紳講起,解放前,村子里70%的人家都做扎染。蒼山上的溪水流下來,家家戶戶便在門前支起大木桶的染缸,用活水漂洗經板藍根染過的布料。有時候溝里的水變藍了,周邊村落就有意見,說周城村的人污染太大。周城村的人把這個當作一個笑話,拿手捧起藍水喝;被蟲子咬了,身上長了什么瘡,沾點兒藍水涂抹,慢慢的,人們知道板藍根這種植物除了能做燃料不污染,也是一味清熱解毒的好藥。
解放前,不止周城,喜洲、彌渡、巍山人也用板藍根染出深藍淺藍的布料。周城人的稀奇之處在于祖祖輩輩會扎花。祖輩上傳下來三五種花型(圖案),比如蝴蝶、梅花、毛蟲,女孩子從小看著看著就上了手,變成一種生活習慣。這種扎花手藝,方圓百里,就單單只有周城人有。解放后,公私合營,周城辦了扎染廠,張仕紳做廠長。日本人聽說周城人扎花厲害,慕名而來,設計出不少復雜的圖案,請扎染廠按圖扎染。這些圖形中,有些甚至是帶主題的山水,單扎制都至少需要一個月,針法復雜,但也沒有難倒周城人。“周城人的手工好到什么程度?”張仕紳說,拿扎染好的成品對比,他總是一眼就看出哪些是周城人的手藝。
變化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發生的。今天,哪怕是在白族扎染的正源周城,要找到純粹用板藍根染制的扎染工藝品也很少了。因為板藍根染一周才能出來的東西,使用化學染料只消一兩天,而且生產成本低。張仕紳帶出不少徒弟,專門分管扎染過程中不同的步驟:染料板藍根的調制、扎花圖案的開發設計。但當國營扎染廠解散之后,他們散落在村落中,各自掌握著周城扎染中最動人的核心技術。這些人近年來成為周城中先富起來的人,各自開起染坊。像張仕紳這樣技術全面的工藝師傅已經不多。如今周城的2500戶人家,只有17戶從事扎染。
也許,等周城村中的板藍根重新長起來,村中流淌的藍水又能被用來喝的時候,扎染天然生動的本源會被人們重新認識;希望有多些像梁子這樣既懂得保護民族工藝原料源頭,又懂得將傳統工藝應用于現代時尚設計的設計師參與,才能讓周城的白族扎染高手們,再次看到民族傳統手工藝煥發新的活力和價值,其中最珍貴的部分,也將不再作為幾十元錢的廉價旅游紀念品銷售,而是以珍貴而高貴的姿態再次進入當代人們的生活。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