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江古稱俅江,發源于西藏察隅縣,在中國境內全長211公里,至獨龍江鄉的欽郎當后進入緬甸,稱恩梅開江。 獨龍江,如同一個孤懸世外的仙境,遙遠、原始、神秘。滿眼茂密的原始叢林和蒼茫的綠色鋪天蓋地,彩色的蝴蝶翩翩起舞,不時還能聽到蟬鳴。 獨龍江既是一條江,又指一個鄉級行政區域。獨龍江鄉是全國唯一的一個獨龍族聚居地,位于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西側,北接西藏察隅縣,西南與緬甸毗鄰,轄區內共有3條通往緬北葡萄縣境內的通道。 1998年前,獨龍江鄉尚不通公路,所有生產生活資料全靠人背馬馱從外運來。從貢山縣城到獨龍江鄉政府所在地有97公里,徒步需3天時間,途中要翻越海拔4800多米的南磨王山。這里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生存環境惡劣,是中國特困地區之一。 過去,“走村三天,過江半月。”現在,江面上修建了幾座橋,村民也從高黎貢山的半山腰搬到河谷定居。雖然公路通了,但每年秋季大雪封山之前,貢山縣政府依舊要組織車隊集中往獨龍江峽谷運送物資,以保證近半年的大雪封山期里人們的生活。 ●獨龍族:熱情友善的民族 新中國成立前,獨龍族沒有統一的族稱,漢族稱其為“俅子”,傈僳族稱其為“俅扒”,藏族則稱其為“洛”、“曲洛”等。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周恩來總理接見西南局代表時為其取名為“獨龍族”,獨龍江也因此得名。 獨龍江鄉地廣人稀,近2000平方公里的山林中居住著4200多人,有獨龍、傈僳、怒等7個民族,其中獨龍族為主體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8%以上。 獨龍族婦女原有文面的風俗。據說,以前獨龍江上游西藏察瓦龍地區的藏族土司經常沿江而下,搶走獨龍族的女孩子。為了躲避這一厄運,當地人在女孩13歲的時候就在她們漂亮的臉上文面。如今,當年文過面的最年青的也有70多歲了,最老的90多歲。今年8月初,記者在獨龍江采訪時,碰到一個文面的老年婦女,歲月的流逝、風雨的洗禮,已使她臉上的紋路不再清晰。 獨龍族人個子比較矮小,他們見外人都很害羞,但卻熱情友好,負重走山路是他們的特長。路上相遇,年輕的女子總是羞澀地微笑著用手掩著嘴給你讓路。看見你舉起相機,她們就低頭匆匆而過,或者索性站在那里,手里攥著衣角,就讓你拍個夠吧。等你拍完了,她們紅著臉微笑著低頭跑去。 ●獨龍毯:彩線編織的服飾 獨龍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每當來了遠方的客人,大家就會向客人敬贈貴重的手織獨龍毯。 獨龍毯,是獨龍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物品。睡覺時它是鋪蓋,外出、勞動時,它又是外衣,還用來圍裹小孩兒。傳統獨龍毯的材料來源于各種麻類,他們先把麻染成各種不同顏色的彩線,然后再進行組合編織,構成獨龍毯絢麗而質樸的美。獨龍毯質地結實耐用,可防雨,一般有紅、黃、黑、白4種顏色條紋。一床講究的獨龍毯要經過十幾道工序,使用多種不同的工具。 在獨龍語里,獨龍毯叫“約多”,穿著樣式分場合而定,勞動、節日、喜慶、生活著裝的樣式各有不同。獨龍毯一般1米多寬、2米多長,多斜披背后,由右肩左腋圍向胸前,在右肩處拴結,袒露左肩右臂,成為獨龍族人民特有的服飾。 ●獨龍牛:祈求上天的祭物 “剽牛”是獨龍人重要的祭祀活動。“剽牛”所用的牛,是獨龍江特有的“獨龍牛”,屬國家重點保護動物。這種牛四蹄白色,仍具有野牛的某些特性。平時散放在山林里任其生長,每個月喂一次鹽,且只作肉用。據說牛肉很嫩,味道鮮美。 獨龍人剽牛祭天,是為了感謝上天的保佑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剽牛這天,芒鑼一響,人們從四村八寨趕來,圍著牛跳剽牛舞。全套祈禱祭祀的儀式結束后,剽牛師刺倒強悍的獨龍牛,然后按照古老的習俗將牛肉平均分給每個人。 與“剽牛”密切相關的,是獨龍族的“卡雀哇”節原始宗教祭祀儀式。此外,許多獨龍人信奉基督教,在孤懸世外的獨龍江,當茂密濃綠的森林中傳出一陣陣禱告聲時,讓人仿佛置身世外,不知身在何處。(陳勁松)
|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