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免费在线播放/日韩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两个人看的www中文字幕

購物 交友 相冊 博客 論壇 日志 Einglish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工藝工藝文化

略談元江窯青花瓷兼及其他

2010-04-01 10:08:20 作者:白仲和 來源: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

 內容摘要:青花瓷是我國勞動人民近千百年來創造出的一種家居日常生活用品,它和造紙、織染等工藝技術一樣,充分展示了當時我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

青花瓷最初的用途是裝盛糧食、種子、茶葉、食鹽、酒、醋、釀酒和祭祀典禮用的器物,后來逐漸成為了一些人顯示特權、地位和財富的象征。

近三十年來,由于元青花瓷的拍賣行情不斷升溫,價位節節升高,甚至有的瓷器還拍出了天價。因此,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對元青花的不實評價,似是而非,故意夸大青花瓷的身價,人為地制造青花瓷的神秘氣氛,不但為今后研究青花瓷的工作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同時也誤導了不少青花瓷的收藏愛好者。

關鍵詞:元江:青花瓷    青花瓷起源與發展

為了更好、更健康地研究和收藏青花瓷器,有效地保護文化遺產,筆者從“青花瓷的特征”、“青花瓷的起源”以及“青花瓷的發展”等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與體會,與青花瓷研究者和收藏者同仁們共勉。

一、青花瓷的特征

要收藏和研究青花瓷,我們首先要了解青花瓷的概念。

那么,什么是青花瓷呢?簡單地說,青花瓷是以瓷石、瓷土和高嶺土等為坯胎體,并在坯胎體上描繪有藍料礦物元素的紋飾,再在繪有紋飾的坯胎上罩上一層透明釉,然后經過1300度以上高溫燒制而成的瓷器叫青花瓷。因制作燒制年代不一致,人們常常巴宋朝時期制作燒制的青花瓷叫宋青花,元朝時期制作燒制的青花瓷叫元青花,明朝時期制作燒制的青花瓷,但有一點必須說明,不論是三彩瓷和唐、北宋陶器之類上出現的籃料單線圈紋并非青花瓷器。

二、青花瓷的起源

中國的青花瓷起源于何地?根據筆者自己所掌握的瓷片資料和《元史》、《明史》兩史中記載的資料來看,筆者認為,青花瓷可能起源于南宋時期的云南元江土鍋寨窯口。

云南元江土鍋寨古窯址位于元江壩子西部的蒙樂山山腰間,東面俯瞰元江壩子,西面背靠甘岔山,南側相鄰清水河,北側地接甘岔河,窯址距縣城約有15公里,原是一個彝族支系樸剌人居住的村莊。

云南元江窯,可能是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儂智高將他在廣西安德州建立的“南天國”遷都到元江后建立的一個陶瓷窯。從窯址處采集到瓷片來看,早在北宋時期,云南元江窯就能夠制作精美的黃釉、黑釉、綠釉、褐釉、玳瑁釉、烏金釉、影青釉和三彩瓷等多種類型的精美陶瓷。

到了南宋時期,云南元江窯的青花瓷制作工藝可能已經相當成熟,其原料主要利用元江當地最豐富的石灰石和一種被風化的黃石土或白砂土等兩類。因為器物的外壁下部大多沒有施釉,所以在顯露的坯胎處呈現出似“水泥漿色”的包槳。器壁有厚有薄,厚的如斧,手感較沉;薄的如蛋殼,手感較輕。作為器物的紋飾的呈色劑有黑色、藍色、褐色、墨綠色等多種色劑,筆者還在瓷片縱中發現有“紅、綠”兩色相間的青花彩瓷片。

云南元江窯燒制陶瓷的工作,從不間斷地歷經了北、南兩宋和元、明兩個時期近1000多年的歷程,直到明末清初,隨著“南天國”的后裔、元江軍民府知府那氏家族的衰敗,元江窯也隨著銷聲匿跡了。所以,筆者沒有在窯址處發現清代的青花瓷片。但是,可以這樣說,云南元江窯的瓷片是研究中國陶瓷,特別是研究青花瓷的發展過程是屬不可多得的歷史文物資料。

從器型上看,瓷器有碗、碟、杯、骨瓷首飾、瓶、罐、壺、缸等種類;從釉色上看,有白釉、黑釉、青釉、影青影、霽藍釉、清金釉、烏金釉、綠釉、醬油釉、月白釉、卵白釉。淺黃釉、蛋青釉、玳瑁釉、霽藍釉等不同的釉色;從紋飾色彩上看:有宋三彩(其中有瓜型壺芝麻點彩陶和彩陶佛像)、籃料青花(其中有空心紋青花和實心紋青花)、黑料、綠料、褐料、五彩、斗彩、琺瑯彩、釉里紅、青花釉里紅等多種色彩;從類別上看:有白砂陶、紫砂陶、紅夾砂陶、黑夾砂陶、瓷等種類;從特點上看:元江窯的青花瓷器壁厚實堅硬、釉汁溫潤如玉,器型精致玲瓏。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宋元時期,元江窯已能制作兩種類型的青花瓷器:一類是器體上施青釉,并繪有籃料紋飾,其燒制溫度在1200度左右的青花瓷,這種青花瓷被專家學者戲稱為云南的“另類青花”;另一類是器體上施有白、蛋青或卵白等釉果,并繪有籃料紋飾,其燒制溫度在1300度以上的青花瓷,這種青花瓷被專家學者們認定為正統青花瓷。

近四年來,筆者從發現窯址那天起,往返行程達4000多公里,搜集了很多瓷片、研究青花瓷片。并且先后搜集到了數片銅、鐵質類修瓷刀片、一些用剩的紫陶、白陶的胎泥、骨瓷首飾殘片以及一小圈用來制作掐絲琺瑯瓷器用的銀線。

云南元江窯是否存在?關于這一點,不少專家學者雖然他們沒能夠準確地、具體地說出窯址的位置,但就象“歌特巴赫猜想”一樣,他們都有:“青花瓷可能起源于云南。”的猜想。另外,近幾年一些考古學家在四川宜賓市發現元代“平夷長官司衙門遺址”內的瓷器碎片以后,參加考古的專家們都認為:“在平夷長官司衙門遺址內出土的元青花瓷片很可能是云南產,而非景德鎮制造。”

關于云南元江窯,元江縣文管所現已將 “元江陶瓷窯遺址”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址保護單位向玉溪市文管所作了申報;元江縣電視臺、玉溪市大眾臺也曾相繼作過相關的報道;筆者也先后寫出了:《元江 最后的南天國》(發表于元江《綠洲》)、《元江陶瓷窯口的調查》(發表于元江《綠洲》)、《略談元江窯青花瓷的特點》(元江文管所資料)。《元江的秘色瓷》、《元江發現元代霽藍釉青花釉里紅大碗》等一些有關云南元江窯及元江窯瓷器的文章,筆者不在這里多談了。

三、青花瓷的發展

為了弄清我國青花瓷器的發展情況,筆者閱讀了《資治通鑒》、《金史》、《宋史》、《元史》、《明史》以及《清史稿》等多種國學史書,并從史料中大體掌握了我國青花瓷發展情況,同時也大體理出了一條青花瓷發展的脈路。如果人們了解了這條脈路,對先前曾經有人“津津樂道”的所謂青花瓷 “外來”或者其他一些“臆造”之詞就一刃而解了。

1、元朝時期青花瓷的發現

中國發現青花瓷是在蒙古國憲宗年間。憲宗二年(公元1252年)秋七月,國王憲宗命他的弟弟忽必烈征大理,第二年,也就是憲宗三年(公元1253年)冬十二月,忽必烈平定了大理。四年(公元1254年)秋七月,忽必烈自回斡難河去了,留兀良合臺在大理,讓兀良合臺率領他的部隊繼續攻打云南尚未歸附蒙古國的其他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據《元史·地理志》記載:“憲宗四年(公元1254年),羅必甸(今元江)內附,七年(公元1257年)復叛。”很可能就是兀良合臺在攻打云南元江的過程中,在當時自立為“南天國”的羅必甸(今元江)獲得了一些精美的瓷器,兀良合臺又可能將一些精美的瓷器作為“器戰利品”獻給了忽必烈。

忽必烈得到兀良合臺送來的瓷器以后,非常喜歡。自他當了蒙古國國王以后的第三年,也就是中統三年1262年)。當時身為蒙古國國王的忽必烈降詔對當時忽附忽叛的大理以及剛剛歸附的原宋朝宗屬國的交趾、安南、占城、緬甸、真臘(今柬埔寨)等屬國說:“卿既委質為臣,其自中統四年(公元1263年)為始,每三年一貢,可選儒士、醫人及通陰陽卜筮、諸色人匠各三人,及蘇合油、光香、金、銀、朱砂、沉香、檀香、犀角、玳瑁、珍珠、象牙、綿、白磁盞等物同至。”

盡管我們尚未了解這個“白瓷盞”是不是青花瓷,但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中原地區還沒有蒙古國王忽必烈喜歡的“白瓷盞”。 在《元史·祭祀一中有這的記載;“中統以來(公元1260年~1263),祭祀皆雜金、宋祭器而用之”。

“祭祀皆雜金、宋祭器而用之”這句話明白無誤地告訴了人們,忽必烈雖然很喜歡“白瓷盞”,但他還尚未建立元朝,也沒有條件建窯制瓷,所以,蒙古國時期祭祀時用的器物都是“金朝”和“宋朝”時代遺留下來的器物。

2、元朝青花瓷的制作

那么,元朝時期是什么時候建造青花瓷窯,是在哪個皇帝年間制作了青花瓷?關于這一點,《元史·職官志》一文中有明確的交待:“浮梁磁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立,掌燒造磁器,并造漆、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員。畫局,秩從八品,掌描造諸色樣制。至元十五年(公元1728年)置,大使一員。”

《元史·職官志》一文雖然明確地告訴了人們,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忽必烈始在江西“浮梁縣”建立了元朝首處負責制作瓷器工作的“浮梁磁局”和“畫局”兩個組織領導機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官窯”。但有一點值得人們注意,當時的“浮梁磁局”還不是專門用來燒造磁器的瓷局,因為瓷局內還設置有造漆、造馬尾棕和藤笠帽等工藝類別。由此可想而知,當時所謂的“制瓷”,還只是處于一種設想、一種準備的過程。其所能制造的也只能是一些簡單的“陶瓦香鼎”、“神座香鼎”與“香盒案”之類“半陶半瓷”的器物。但是,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元朝廷已將“瓷”制品作為“額外課征收交易稅了。

元朝真正制造瓷器的時間應該是在元朝至治初(公元1321年)。因為《元史·祭祀》一文中有這樣的記載:“至治初(公元1321年),始造新器于江浙行省,其舊器悉置幾閣。

文中的“始造新器于江浙行省(今浙江杭縣治)。”一句中的“始造新器”這四個字。明白無誤地告訴了人們元朝庭雖然早在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就設立了“浮梁磁局”,但真正能夠制造精美瓷器的才始于至治初(公元1321年)。到了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文宗親郊時,祭器中就出現了青瓷盤、爵、陶器、瓶,香爐等瓷器。

“浮梁瓷局”作為元朝的官窯,從至治初(公元1321年)開始,可能為朝廷制作了許許多多精美的瓷器。但據史料載,浮梁地區在至正二十年(公元1352)后,已成為明朝朱元璋的統治區域,“浮梁瓷局”于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以后結束了“元朝”這個階段的歷史使命。因此,元朝時期能夠制作精美瓷器的是在至治初(公元1321年)~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31之間。

3、明朝時期的青花瓷

明朝時期,是中國陶瓷業發展最迅猛的時期,無論從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很大提高,這個時期制作的青花瓷可以說是譽享全球,成為當時瓷業生產的主流

但有人認為,明洪武時期沒有制作明青花。這顯然是錯誤的。其實,早在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朱元璋接收了元朝的浮梁瓷局”,并利用“浮梁瓷局”制作和燒制了青花瓷器。例如,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郊祀時,《明史·祭祀》中有這樣的一段對話:“禮部言:《禮記·郊特牲》曰,郊之祭也器用陶匏,尚質也。;《周禮·籩人》:凡祭祀供簠簋之實;《疏》曰:外祀用瓦簠。今擬凡祭器皆用瓷,其式皆仿古簠簋登豆,惟籩以竹。詔從之。這段話告訴了人們,自明洪武時期起,每祭祀時,有相當一部分祭器都用瓷器了。

另外,《明史》卷三百四《鄭和傳》中提到“洪武十六年復遣使賜織、金、文綺三十二、瓷器萬九千,其真臘(又名占臘或甘孛智在今柬埔寨)王遣使來貢。十九年遣使劉敏、唐敬偕中官帶瓷器往賜。”

據上述所言,洪武時期,朱元璋不僅繼承了元朝青花瓷的制作燒造技術,還提高了青花瓷的制作工藝。

到了永樂年間,中國的青花瓷已開始受到許多外國商人的青睞。具體先后來向明朝廷求賜瓷器的國家和地區有“大食國”(指今伊朗等阿拉伯國家)、日落國指西方歐洲國家)錫蘭國今斯里蘭卡)、琉球(沖繩地區),魯迷(今羅馬)、真臘(又名占臘或甘孛智在今柬埔寨)、亦思罕答兒(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都稱亞歷山大六世)帖里牙(即羅馬教廷)、撒馬兒罕今烏茲別克)等國。

永樂初(公元1403年)《明史·禮》中有這樣的記載:敏真城來貢。……貴中國磁、漆器。其使者各乞蟒衣、膝襕、磁器、布帛。天子不能卻,量予之。”;又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亦思弗罕(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都稱亞歷山大六世)諸部遣使貢獅子、文豹、名馬。而永樂帝賜其酋絨錦、玉系腰、磁器諸物。并遣官帶彩幣、磁器,與失剌思和撒馬兒罕今烏茲別克)諸國作交易。

《明史·西域傳》說:“永樂中,大食國(指今伊朗等阿拉伯國家)吃力麻兒,得中國磁器甚喜。”;錫蘭國今斯里蘭卡最喜歡中國的麝香、色絹、靑磁盤、青瓷碗、樟腦。錫蘭國國王還常用寶石、珍珠來換取我國的靑磁盤、青瓷碗、樟腦等物。

到了宣德時期,明朝的青花瓷制作作燒制才真正到了鼎盛的時期。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宣宗皇帝派遣中官張善到饒州(江西省鄱陽縣)專職督造奉先殿專用的幾江浙行省龍、鳳紋白瓷祭器;隨后張善有到磁州(今河北磁縣)造趙府專用的祭器。

平時,人們對永、宣時期的青花評論較多,也最肯定。其實,明朝時期青花瓷制作最精美的是正統時期的青花瓷,也曾出現過南工部尚膳監偷盜瓷器的案例。如:

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也就是英宗初政時期,南工部就督造了其器皿上繪有金龍、金鳳紋飾的皇室專用膳食白瓷30.7萬多件。同時還在饒州(江西省鄱陽縣)督造了朱紅膳盒等器皿。后來朱紅膳盒器皿被尚膳監全部占為己有。英宗帝知道此事后,責令尚膳監如數還給。同年,英宗帝降詔禁止私人和民間制作黃、紫、紅、綠、青、藍、白地等種類青花瓷器,違者罪死。英宗帝還命南工部督造了九龍、九鳳膳案等器皿,繼而又遣錦衣指揮杖提督官和中官督造青龍白地花缸。在上述史料中不難看出,正統英宗皇帝執政雖然只有16年,但這期間燒制的瓷器遠遠要比永(樂)、宣(德)時期的青花瓷精致得多。

成化間(公元1465年~1487年),憲宗帝曾遣中官到浮梁瓷局燒造御用瓷器。這期間燒造瓷器的時間比較長,燒造的數量也比較多,后因費不貲而減少了瓷器的燒造數量。

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日落國(指西方歐洲國家)亦思罕答兒(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都稱亞歷山大六世)、魯密(今羅馬)、帖里牙(即羅馬教廷)又來進貢。其使臣要求孝宗帝賜日落國(指西方歐洲國家)夏布和磁器,孝宗皇帝詔皆予之。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日落國(指西方歐洲國家),還沒有瓷器,所以還派使臣來求賜夏布磁器。弘治末年制作的瓷器數量相當多,到弘治末期,還沒有經過燒造的瓷器就達30多萬。是時營建瓷窯最繁,近京及蘇州皆有磚廠繁盛時期。

嘉靖初(公元1522年),遣中官督之。給事中陳皋謨言其大為民害,請罷之。帝不聽。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冬,琉球(沖繩地區)的國王泰期復來貢。命刑部侍郎李浩赍賜文綺、陶、鐵器。且以陶器七萬、鐵器千,就其國市馬。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建有會歸門、寶善門、迤東及南城都設有御用磁器庫,其他還有非御用的瓷器庫稱為外庫。嘉靖九年(公元1581年)夏,泰期隨浩入貢,得馬四十匹。浩言其國不貴紈綺,惟貴磁器、鐵釜,自是賞賚多用諸物。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新作七陵祭器。

需要注意的是,在永樂年間,魯迷(今羅馬)還遣使到大明朝廷求賜瓷器可是到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1554年)來入貢時。魯迷(今羅馬)國的貢物中除有珊瑚、琥珀、金剛鉆、撒哈剌帳、羚羊角、西狗皮、鐵角皮之類的物品以外,也出現了花瓷器。說明曾經向大明朝廷求賜瓷器的國家中已有相當一部分的國家掌握了制作瓷器的工藝技術,還把瓷器作為向大明朝廷晉獻的貢品了。

嘉靖三十七(公元1558年)年,又遣官到江西(浮梁縣),造內殿醮壇瓷器”3萬件,后添設饒州(江西省鄱陽縣)通判,專管御器廠燒造。在嘉靖以前,雖然有官窯,但那時候的所謂官窯是屬臨時性質,只是朝廷需要燒制瓷器的時候才派遣中官或者南工部官員去督造,等到朝廷需要制作的瓷器燒造完工以后,朝廷派遣去的中官或者南工部官員也就撤回去了。直到嘉靖三十七(公元1558年)年,始添設了饒州(江西省鄱陽縣)通判,專管御器廠燒造,這時候才有了正規的官窯和長設的領導機構,也就是說,有了真正的官窯。

隆慶時(公元15671572年),詔江西燒造瓷器十馀萬。

《明史·職官》說;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三月己亥,減江西燒造瓷器。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年)命造十五萬九千,既而復增八萬,至三十八年未畢工。自后役亦漸寢。

天啟崇禎時期的23年間,《明史》中雖然沒有燒造青花瓷的記載,但作為一朝一代的天子,在郊祀廟祭典禮時用的瓷器是必不可少的,不可能沒有燒造青花瓷。

清康熙初的青花瓷瓷為什么多似明朝末年的瓷器,很可能是明朝末期窯址處遺留的坯胎,所以形成了當時的器型與明朝末期相似的原因。

2010327

作者簡介:

白仲和,男,彝族,云南元江人,1954年出生,中共黨員。現為縣教育局主任科員、玉溪市作家協會會員,主要作品有:

小說:《山祭》(中篇)、《借》(短篇)、《誓言》(短篇)、《野牛寨》(短篇)和《上任》(短篇)(均發表于元江《綠洲》月刊)

散文:《彝山嗩吶聲》(金沙江文、《元江的棲霞石》(玉溪日報)、《古洞藏云》(玉溪日報08年)、《孤山漫筆》(元江綠洲)、《探訪土鍋寨》、《元江的隕石》(哀牢山四縣文學作品聯誼賽第三輪第二屆佳作獎)、《瓦納箐溫泉》(玉溪日報)、《探尋碧波洞》、《元江的隕石調查散記》、《元江一名的由來》、《永不消失的彩虹》(玉溪月刊、元江獲三等獎)、《錦繡元江》(元江縣紀念建國60周年三等獎)

詩歌:《蔑箱》、《土地》、《元江高架橋》(均發表于《玉溪》文學月刊)

民間文學:《阿哩出門調》、《天生橋的故事》、《狐貍、刺猬和樹蛙》、《兄妹夫妻》(中國民族文化網、云南民族文化網、元江《綠洲》)、《彝族民歌十首》(云南彝族歌謠集成)。《石缸街的由來》(中國民族文化網、云南民族文化網、元江《綠洲》)

文史:《元江一名的由來》、《謅議元江白塔的由來》、元江彝族族源初探》、《洼垤鄉“三馬頭”稱謂的由來》、《 江彝語 》、《元江歷史沿革補敘》、《元江  最后的南天國》、《元江古陶瓷窯址調查隨筆》、《略談元江窯琺瑯彩的雛形及成就》、《略談元江窯青花瓷的特點》(玉溪博物館、玉溪文管所、元江文管所)。

編輯:《元江彝族文化集成》(12輯)。

著作:《元江學校教育簡史》、《元江匾碑文化集成》。

 

 

云南玉溪元江縣教育局   白仲和
關鍵詞:元江青花瓷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復制地址給QQ/MSN好友]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 驗證碼:
推薦閱讀
最新文章
觀注:熱點圖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藝
  • 飲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