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级毛片免费在线播放/日韩欧美色视频在线观看/两个人看的www中文字幕

購物 交友 相冊 論壇 日志 Einglish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民族旅游旅游探密

安岳石窟隱秘的佛息之地

2010-03-13 12:40:40 作者:56china 來源: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安岳石窟

安岳石窟 圖一

天下成都“人文地理”即將推出“四川佛教石窟”系列專題,迄今為人所知的石窟,幾乎全集中在北方,比如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榆林石窟、云岡石窟等等。安史之亂以后,北方知名石窟相繼衰落,接過中國石窟火種的,則是四川,本系列將從廣元千佛崖、巴中南龕、夾江千佛崖、瀘縣玉蟾山等石窟,梳理佛教從異域到中原,再從中原到四川的路線,為讀者展現中國下半部石窟史。

佛教從印度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一路上留下了諸多精美絕倫的石窟造像,從新疆克孜爾石窟,到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榆林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安史之亂后,中國北方知名石窟相繼衰弱,中國石窟藝術的去向,一度成為學術界爭論的焦點,2009年盛夏,我發現中國石窟藝術從中原南渡到了安岳,并在這里走向了大足。

石窟造像,從中原走入四川

我來到臥佛溝時,這里沒有佛國的安寧,卻如同城市的工地一般熱鬧。村民撬開爬滿青苔的青石板,工匠用鐵鑿與鐵錘鑿去新石板的棱角,兩個光著膀子的漢子抬起百十斤重的石夯。臥佛溝眾神的涅槃之夢,在這個悶熱的夏日清晨,為一聲聲清脆的鑿石聲驚醒。

臥佛溝全長865米,寬約百米,兩頭窄,中間寬,形如船只,南北兩邊紅色細砂巖壁上,開鑿著84窟摩崖造像與15窟佛經,佛像總計有1600余尊之多。臥佛全稱“釋迦牟尼涅槃圖”,涅槃是梵語,意味著脫離生死輪回、成佛的最高境界。臥佛側臥于山腰上,雙目微閉,嘴角微微上翹,給人一種安詳、恬靜之感。清晨,陽光灑滿山溝,其中一抹斜斜地射在臥佛臉龐上,曲眉豐頤,慈祥端莊,俯視著山溝中忙碌的眾生。

佛經有云,釋迦牟尼涅槃時,“北首右脅臥,雙手累雙足”。中國釋迦牟尼涅槃像,大多遵循佛經記載,奇怪的是,安岳臥佛卻是左側而臥,文物工作者經過測算后認為,如果引經據典,臥佛溝巖壁并不適合開鑿龐大的臥佛,工匠因地制宜,這才有了這尊特立獨行的臥佛。

臥佛頭下,刻有“貞元”二字,貞元是唐德宗李適年號,此時的大唐王朝已經走到了它的晚年。而早在安史之亂中,叛軍攻占長安,唐玄宗入蜀避難,大唐帝國陷入一場亙古少見的動亂之中,北方、中原諸如龍門等大型石窟相繼衰弱,盛唐以后,中原再無大規模石窟造像。

 

安岳石窟

安岳石窟 圖二

接過中原石窟接力棒的,則是四川。盛唐過后,四川石窟如雨后春筍,出現了廣元千佛巖、皇澤寺,巴中南窟、北窟,邛崍石筍山諸多精品。安史之亂中,中原大批官吏、商賈、工匠、詩人、僧侶、畫師遷居入蜀,中國經濟中心南移,石窟藝術循著金牛道,經廣元、巴中、綿陽,再順涪江流域經遂寧傳入安岳、大足。

除了臥佛院,安岳圓覺洞、千佛寨、上大佛寺、云峰寺部分石窟也出自唐人手筆。學者汪毅在《中國佛教與安岳石刻藝術》一書中提出了安岳石刻興起的四個條件:其一,安岳地形以淺丘、中丘為主,逶迤的山巒與天然的巖壁,無疑是開鑿石窟的絕佳場所;其二,安岳扼守巴蜀咽喉,唐朝名將程咬金駐守于此;其三,安岳物產豐富,官紳與百姓日子過得頗為安樂,有財力進行石窟造像;其四,安岳人崇佛,縣內鼎盛時有寺廟百座,很多石窟皆是寺廟集資所為。

石窟從中原入蜀,又從廣元、巴中到安岳,在這里,佛最終停下了腳步。

中國最大的摩崖經窟

臥佛溝眾多石窟,有4個空空蕩蕩,看不到一尊佛像,卻終年鐵門緊鎖。文管員打開銹跡斑斑的鐵鎖,一個唐代的世界躍入眼簾:唐人娟秀、遒勁的小楷從上而下爬滿巖壁,飛天在經文中飛舞,縱然是工匠點著蠟燭,一鑿一鑿、一字一字雕刻出來,竟如雕版印刷一般精美、工整。當唐寫本、唐刻本早已是一書難求的今天,當你置身于一個唐代經窟,滿目皆是唐人娟秀飄逸的小楷時,不得不說是一種幸運。

中國石刻佛經始于南北朝年間,主要有摩崖、石柱、經幢、碑版四種形式,北京房山石經歷隋、唐、遼、金、元、明六朝,雕有石板1萬余塊,無論是數量與字數都堪稱全國之最。房山石經是標準的碑版佛經,經文雕刻在石板上,藏于藏經洞中;摩崖石經則不同,工匠先開鑿石窟,磨平巖壁后刻寫經文,相比之下工程量更為巨大,耗時也更為漫長,正因為如此,在中國并不常見。

臥佛溝現存摩崖佛經15窟,計三十余萬字,安岳文物局副局長傅成金近年來幾乎爬遍了臥佛溝每個山頭,他發現,臥佛溝還有39個空窟,巖壁大多已經磨光,唐人刻寫經文的計劃,顯然比今天能看到的更為恢宏。傅成金認為,臥佛溝是迄今中國最大的摩崖經窟。北京房山石經與安岳摩崖石經,一北一南,堪稱中國佛教藝術的瑰寶。

 

安岳石窟

安岳石窟 圖三

在臥佛溝,當地百姓經常自豪地告訴你,唐三藏與孫悟空到西天取的經,就保存在這些經窟中,唐三藏取的經怎么會跑到安岳來了呢?原來,安岳經窟中有一部《檀三藏經》,百姓一傳十、十傳百,聽成了“唐三藏”,以為是《西游記》里的唐僧。據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胡文和研究員統計,安岳石窟刻有《妙法蓮華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方便佛報恩經》等佛經22種,《檀三藏經》是我國現存佛經中當之無愧的絕版。

1958年土改,4個經窟分給了一個叫吳亭華的當地人住家,豬圈、臥室、廚房、茅廁,恰好夠用。吳亭華可能覺得巖壁上的經文不怎么美觀,費盡氣力鏟掉一些;為了方便喂豬,他還在豬圈與臥室間開鑿了一扇小門;空蕩蕩的經窟不能帶來安全感,他又在門口的佛龕上鑿了幾個大洞,裝了一扇木門。就這樣,吳亭華終于心滿意足地搬了進去,這一住就是5年,枕邊是唐朝的佛像,就連炒菜,眼睛還能瞥到巖壁上的經文。4座唐朝經窟,就這樣毀在了他的居家夢想中。

中國五代石窟造像的火種

每天天不亮,安岳船形村劉家碧老人便從家里出門,摸黑到后山的羅漢寺,說是寺廟,其實只是座破敗的吊腳樓,吊腳樓依山而建,樓內巖壁上開鑿有三龕佛像。十多年前,劉家碧用香火錢為三龕佛像上了漆,她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是為山上所有佛像都上一遍漆。不過,這個愿望可能會就此破滅,文物部門發現,羅漢寺石窟大多開鑿于五代年間,而大規模五代石窟在中國并不常見。

在船形村,你會發現,佛與你幾乎沒有距離。你只要頭一轉,就能看到那一尊尊早已風化斑駁的佛像;有些石窟甚至在你腳下,需要俯下身子才能一看究竟。西北、中原地區的石窟往往密如蜂房,高高在上,為何安岳石窟竟會在腳下呢?其實,石窟過去也開鑿在半山腰,只是兩邊山體不斷剝落,溝底越墊越高,相對高度漸漸縮小,佛像也從山腰走到了古道旁。

劉家碧點燃一支蠟燭,領我到后山,如數家珍地指點著這些陪伴了她數十載的佛像,她撥開巖壁上的藤蔓,告訴我哪里有題刻。微弱的燭光映紅古老的石壁,一行斑駁的楷書映入眼簾:“天成二年歲次丁亥二月”。天成是后唐明宗李亶年號,就在兩年前,后唐兵進成都,皇帝王衍開城投降,在押往洛陽途中被殺,前蜀滅亡。

自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建立后梁以來,中原戰亂頻繁,兵連禍結,百姓民不聊生,大規模的石窟造像早已停止,迄今中國的五代造像,大多分布在四川、江蘇與浙江,而又以安岳最為豐富。除了船形村,安岳圓覺洞、庵堂寺、千佛寨部分石窟也開鑿于五代年間,這些石窟共同點在于:龕不大,進深淺,極少有大型造像,佛像線條也日趨粗獷、簡約。

安岳石窟

安岳石窟 圖四

圓覺洞地處安岳云居山上,南坡鑿有20余龕五代佛像,龕頗為袖珍,面積在1.5-3平方米左右,早已失去了唐代佛龕大氣磅礴的氣勢。此時,一種叫“社”的組織在安岳頻頻出現,圓覺洞33號龕旁的一方天漢元年(公元917年)題記上,就有“社首趙義和、社戶陳球、高山貞、龐進琳……”的記載,胡文和認為,晚唐五代年間,安岳民間流行結社造像。石窟造像從云岡、龍門的皇家血統走向了民間。

傅成金提出,五代亂世,四川偏安一隅,相對安寧,但百姓財力已遠不如唐,因此龕都不大;歷來被民間視為濟世菩薩的千手觀音在安岳五代造像中大量出現,暗示著百姓對安寧的渴求。安岳五代造像在2000尊上下,在中國獨占鰲頭,佛像雖然沒有唐代的精美、大氣,卻如實地記錄了中國石窟藝術流變的過程,保存了中國石窟的火種,因而意義非凡。

“唐盛宋衰”在安岳被改寫

宋代石窟存世最少,以致清代學者提出“唐盛宋衰”之說,認為宋代石窟早已衰落,大足、安岳石窟的相繼發現修正了這種觀點。宋代是安岳石窟的黃金時代,之前的圓覺洞、千佛寨仍在造像,又出現了茗山寺、孔雀洞、華嚴洞、毗盧洞、寶珠寺、圣壽寺諸多精品,石窟逐漸擺脫了五代的桎梏,佛龕氣勢恢宏,佛像大多大于真人,他們也早已不是云岡、龍門石窟中印度人、西域人形象,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茗山寺現存造像97尊,數量雖不多,但規模宏大,諸如高4.5米的觀音、大勢至菩薩,6米的文殊師利,6.3米的毗盧舍那佛,1.8米、并排而立的十二護法神像等都堪稱北宋精品。千年的風吹雨打使巖石顯現出來的層層肌理,在佛像身上留下了水波型的紋理線條,看起來更有一種滄桑之美,如同年輪,記錄下時間的印記。

圓覺洞以北宋飛天聞名,此前中國飛天大多出現在壁畫中,石刻飛天寥若晨星。飛天凌空飛舞,衣裙迎風擺動,想在冰冷的石頭上雕刻出動感的飛天,其難度可想而知。圓覺洞四尊飛天綴刻于凈瓶觀音、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左右,頸繞飄帶,手托花蕾,輕盈曼妙,靜止的佛龕仿佛具有動感,大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意蘊。

 

安岳石窟

安岳石窟 圖五

將安岳宋代石窟之美發揮到極致的,則是毗盧洞紫竹觀音。紫竹觀音高3米,柳葉眉、丹鳳眼、高鼻梁、櫻桃小口,坐在荷葉上,右腿蹺起,左腿懸于蓮臺之下,恰似一個天真的鄰家少女正在蓮葉與竹林間嬉戲。當時的工匠似乎以身邊的四川女子為模特兒,塑造了這尊石窟藝術史上的尤物,難怪人們愛昵地稱為“蹺腳觀音”“風流觀音”;學者則稱之為“東方維納斯”。

紫竹觀音由于過于逼真,還引來一段佳話。安岳是韓國普州太后許黃玉故里,東漢年間,許黃玉與族人順長江漂流到朝鮮半島,駕洛國金首露王娶為皇妃。每年有上千韓國人來安岳,他們參觀完了許黃玉故里,都想去看看紫竹觀音,在韓國人看來,紫竹觀音就是一個雍容、溫雅、美麗的安岳女子,他們心目中的普州太后正是如此。

我來到毗盧洞正值7月22日,農歷初一上香的日子,加上電視里早就預報當天有日全食,毗盧洞一大早聚集了不少當地人。天慢慢變得陰沉,香爐里的燭火若明若暗,身著僧衣的香客口中念念有詞,向著紫竹觀音祈福,香客戴著墨鏡,拿著磁盤芯看著漸漸被天狗吞食的太陽。這尊千年佛像與她守護的蕓蕓眾生,共同見證了這個五百年一遇的天文奇遇。

宋代諸如養雞女、牧童、婢女、武士等世俗形象頻頻出現在石窟中,在毗盧洞,就連捐資造像的僧、尼、供養人的形象都坐進了佛龕,與佛一起享受著人間香火。宋代國力雖不如唐,城市經濟卻大有發展,市民階層頗為活躍,俗世的人漸漸成為小說、評書中的主體,受此影響,石窟藝術也大有世俗化的趨勢。

龍門到大足的渡口

周世夏一家可能是中國最有佛緣的家庭了。2007年我和袁蓉蓀來孔雀村拜訪他時,他正在燒晚飯,灶臺透出的火光映紅了一旁的佛像,佛像的臉龐早已被灶煙熏得漆黑。

房子是土改時分給周家的,當時灶臺旁就有這樣一尊孔雀明王佛像,周世夏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妥:別人還要求神拜佛,家里有尊佛像不是更好?1979年,妻子戴玉蘭嫁進了門,再后來兩個兒子也出生了,就這樣三十年過去了,周家保護佛像,孔雀明王庇護周家,只是灶煙熏得佛像一年黑似一年。去年,周家老宅拆除,周世夏把新房建在孔雀明王旁邊,他也如愿當上了文管員,繼續著這尊南宋佛像的情緣。

雙龍街鄉孔雀村與大足縣毗鄰,開車只需十分鐘,村里不少人家親戚就在大足,三五結伙地來看稀奇,嘖嘖地稱贊:這尊孔雀明王跟咱縣北山那個長得像哦!硬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大足北山孔雀明王,無論造像形態還是神韻都與孔雀村這尊極為相似。大足石刻的歷史,一般認為始于晚唐普州刺史韋君靖,歷五代至兩宋,南宋大足高僧趙智鳳在家鄉寶頂山營造了縱橫五里的石窟群,代表了大足石刻的最高成就。

 

安岳石窟

安岳石窟 圖六

事實上,大足不少造像都能在安岳找到原型,比如寶頂山大佛灣14窟柳本尊十煉圖、2號窟護法神像、29窟圓覺洞,北山第125龕數珠觀音,在安岳毗盧洞、華嚴洞、靜慧巖、茗山寺都有類似造像,它們就如同父與子一般,傳承著一樣的手藝與風采。幾天的采訪中,我發現石窟在安岳的分布其實頗有規律:靠近遂寧、樂至的千佛寨、玄妙觀多是盛唐作品,縣城中部高升大佛、塔坡、圓覺洞年代在中晚唐到五代,而宋代茗山寺、孔雀洞、華嚴洞、毗盧洞無一例外集中在與大足接壤地區,可以清楚地描繪出石窟從安岳到大足的歷史脈絡。

云岡、龍門往往被譽為中國石窟藝術的早期時代,大足則是晚期石窟的代表,而安岳,無疑是從云岡、龍門到大足的渡口。正如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劉長久先生在《西南石窟藝術》一書中所言:“安岳石窟在四川石窟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積極作用,一方面繼承和發揚了廣元、巴中石窟中的盛唐之風,另一方面又開創了五代和兩宋造像的新局面,使四川石窟進入到中國石窟雕塑發展史上的新階段。”

南宋年間,大足石刻興起,不少安岳工匠轉投大足,迄今在大足留下姓名的29位石匠,就有18人來自安岳。南宋末年,蒙古入侵四川,安岳也難逃戰火,在無止境的王朝更迭與戰火過后,安岳石窟逐漸被塵封于枯藤、雜草與青苔中,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重新為世人所知。

2002年,安岳被文化部評為“中國民間石刻藝術之鄉”,縣城里又出現了幾家石匠作坊,石匠大多來自東勝鄉,分為兩個流派,一派仿刻紫竹觀音、臥佛,另一派則在河南學了手藝回來,安岳似乎要重新拾起古老的石刻。孔雀村到安岳的公路旁,石先佳、石健父子正在雕刻一尊3米高的藥師佛,父子倆趴在佛像上,用鐵鑿仔細打磨著藥師佛頭上的螺髻。黃昏,安岳迷蒙在一場難得的細雨中,斷斷續續的鑿石聲沖破雨簾,重新飄蕩在這座古老的城市上空。


 

關鍵詞:安岳之地石窟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復制地址給QQ/MSN好友]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 驗證碼:
推薦閱讀
最新文章
觀注:熱點圖片
  • 文章排行
  • 文化
  • 旅游
  • 工藝
  • 飲食
精彩推薦
安全聯盟站長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