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聲委員:城市規劃和大型建筑應體現民族精神
2010-03-11 12:02:38 作者:56china 來源:中國經濟網 瀏覽次數:0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9日訊 (名牌時報記者 錢玉華)“聽了溫家寶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感覺深受鼓舞。黨中央、國務院把發展文化產業提升到了了國家戰略層面,充分顯示了政府對文化事業的重視,讓我深深感受到了肩上擔子的分量。”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藝委會副主任李延聲在第一時間接受了記者的采訪。</p>
中國新建筑應突出自己的文化味道</strong>
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李延聲委員此次關注的視角是城市規劃和大型建筑:“文化是民族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大批體現中華民族精神、象征中國古代悠久文明的標志性大型公共建筑,如故宮、頤和園、蘇州園林和布達拉宮等。建國后,在較好的城市規劃中,也曾涌現出一批既莊嚴雄偉,又能夠體現民族精神和特色的標志性建筑,如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民族文化宮等國慶十周年獻禮工程。進入21世紀,我國在城市規劃中也不乏好的建筑,如首都國際機場3號航站樓、蘇州博物館等,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從規劃到設計也是很好的范例。特別是蘇州博物館,用現代的材料、工藝、表現手法,充分融入中國文化元素,重新詮釋中國古典園林,這是一座將傳統文化氣息與現代建筑理念完美相融的新型博物館。”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市的發展日新月異,大型公共建筑也越來越多。李延聲對此認為,在大型公共建筑的發展過程中,國外設計師和設計作品紛至沓來,有些魚龍混雜。“南方有個城鎮,據說要投入巨資建造層高300米的標志性建筑,卻選用洋油燈造型,這種燈是清末美國美孚石油公司向中國銷售石油而傳入我國的,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有許多很好的燈的式樣,為何棄而不用呢?”
“由于文化認知上的差異,一些境外建筑師的設計片面追求‘新、奇、特’,嚴重脫離中國國情,既不實用,也不美觀,建造和運行費用過高,甚至還會給我國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甚至國家形象等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從東北到西南,從黑龍江到海南島,李延聲感觸頗深:“我國有不少城市的規劃和大型建筑都比較雷同,沒有展現出地域、民族特色和獨特個性,還有更重要的民族精神。國際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也認為,中國新建筑缺少中國自己的文化味道。目前,我國的城市如西安古城、杭州西湖城、云南麗江古城、蘇州古鎮周莊、江西婺源等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都較好地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特色。”
推動城市規劃和建設走向法制化軌道
據記者了解,早在2007年1月,建設部等五部委就聯合發布了《關于加強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設管理的若干意見》。《意見》的發布對規范城市規劃和建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p>
針對目前實際存在的一些問題,李延聲早已深思熟慮,他希望今后在城市規劃、大型建筑設計和建設中應特別注重體現民族精神并著重提出5點具體措施:
一、要從加快推進現代化、快速融入全球化的戰略部署出發,充分認識做好城市規劃和大型建筑設計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重大機遇,進一步提高城市規劃和大型公共建筑建設管理的立法層次,推動城市規劃和建設走向法制化軌道。</p>
二、今后在建設大型公共建筑時,各地應嚴格控制項目投資,提倡限額設計。提倡各地對非經營性政府投資項目加快推行“代建制”,通過招標選擇專業化的項目管理單位,鼓勵代建單位控制造價。</p>
三、應該在程序、信息和責任等3個方面增加透明度,讓國內專家和本土居民有更大的參與和話語空間。國外設計師的創新理念也應與我們的文化相結合。</p>
四、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的數量、規模和標準要與“國情”和“地方的財力”相適應。設計“要重視保護和體現城市的歷史文化、風貌特色”。</p>
五、實行建筑方案的“陽光評審”,避免盲目搞國際招標,要建立公開透明的專家評審和社會公示制度,加強方案評選后的監督管理。</p>
“我是政協委員,參政議政就要有備而來。”采訪結束時李延聲再次用樸實的語言真切地表達了自己的心聲。38c
特別推薦:</strong>
2010年全國兩會綜合報道會議直播系列</strong>
中經在線訪談之“2010兩會代表委員面對面”系列節目1e6
(責任編輯:程海宏)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