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正月十六這一天,在元江洼垤鄉與龍潭鄉相接壤的龍馬山上就會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這一天,新平、峨山、石屏、紅河等鄰縣的彝族男女青年們,身著漂亮的服裝,拿著黑紅相間的漆器煙盒,背著裝飾靚麗的三弦、嗩吶和笛子來到龍馬山上,來趕一年只趕一次的石缸街。他們在山上唱歌跳舞,從太陽升起一直樂到月亮出。
在我們云南,各地的集市都以十二生肖的屬物來確定當地的集市期,為什么唯獨元江這個石缸街,卻以每年正月十六這天趕集市,不屬雞不屬狗,并且一年之中只趕那么一天的集市。
龍馬山位于元江和石屏兩縣的交界處,是往來于滇東南的一條茶馬古道,不論從元江到石屏或者由石屏到元江,行商、馬幫都要經過這座干枯荒涼的龍馬山上。
由于龍馬山山勢陡峭,箐深萬丈,大路崎嶇難行,并且山上找不到一口水喝,常有行人因中暑而命喪龍馬山上。因此,過往的行商和趕馬哥們常常把龍馬山比喻成“鬼門關”。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龍馬山上來了一個名叫俚依的彝族姑娘。俚依來到龍馬山上以后,早出晚歸,她每天早上到很遠的山箐里背回來一背箐水以后,不是上山割草、砍木料,就是挖土筑墻。不多久,俚依既然只身一人在緊靠路邊的一棵大香面樹旁蓋起了一間寬敞明亮的土掌房。
自從俚依在龍馬山上安家落戶以后,過往的行商和趕馬哥們在也不用緊走慢趕地翻越曾經被他們形容為“鬼門關”的龍馬山了。他們他們來到山頂上,口渴了,喝一口俚依姑娘背來的山箐水解解渴;誰想抽煙了,俚依姑娘早已做了幾個竹煙筒放在香面樹下;如果遇上天陰下雨或身體不舒服,他們可以在俚依姑娘蓋的土掌房里過上一夜。昔日的“鬼門關”,變成了行善和趕馬哥們的安樂窩了。
有一天下午,俚依姑娘從山上背柴回來,突然看見一個穿著襤褸的老人躺在香面樹下的一塊石頭上。俚依姑娘放好柴,走到老人跟前一看,只見他雙眼緊閉,口吐白沫,臉色鐵青,全身發抖,看上去病得很厲害。
俚依急忙將那老人扶進屋里,為他揲背刮痧。不一會兒,那老人慢慢地蘇醒過來,看上去他的氣色也好了許多。俚依關切地問那老人道:“阿普,你從那哪里來,要到哪里去?”
那老人回答說:“尼勒呀,阿普我沒有家,沒有子女,每天走村竄寨,以討飯度日,今天在這里,明天不知要到哪個寨子討飯,要去哪里我也說不清。”
俚依聽了老人的話,便對老人說:“阿普,你既然沒有家,身體也不好,你就把這里當做你的家吧,雖然這里的日子艱辛,總比你四處漂泊要好一些。而且,這里每天有不少過往的行人,你可以跟他們說說話,你不會覺得孤獨的。”
那老人感激地說:“尼勒呀,阿普我知道你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你要是愿意收留我這個無家可歸的老人,我就十分感謝你了,只是會給你添許多麻煩。”
正當俚依和那個老人在屋里說話之際,一對馬幫又在俚依的家門口。一個馬鍋頭手里拿著一塊鹽砣和一小袋白米給俚依,說:“俚依姑娘,我們幾個趕馬哥今晚就可以到家了,剩下一點米和鹽巴留給你用吧。往后如果需要我們幾個趕馬哥幫忙的話,就說一聲。”那個趕馬哥走到門外,又回頭望了一眼那個瘦削如柴的老人,然后,便頭也不回地和那幾個趕馬哥趕著他們的馬幫下山去了。
那個老人聽著馬幫的銅鈴聲漸漸消失了,臉上頓時閃現出一絲使人難于捉摸的笑容。
老人問俚依道:“尼勒呀尼勒,你長得臉如石榴花,肉色白生生,年紀輕輕的,怎么會獨自一人來這荒山野嶺上居住呢?”
俚依告訴老人說:“阿普呀,我原先沒有想過要在這里居住下來。我有一個未婚夫在四五年前就離開家鄉、離開我到九龍江那邊去做生意了。自從他離開家鄉以后,我每天扳著指頭記日子,可是指頭扳了一遍又一遍,總不見他回來;自從他離開我以后,我每天從山上撿回來一個漂亮的石子放在窗臺上,可是,小石子堆了一堆又一堆,可是總不見他的身影。
于是,我離開了家鄉,離開了父母和鄉親,獨自想到九龍江去尋找我的未婚夫??晌乙庀氩坏降氖?,我來到龍馬山上的那天中午,我感到又饑又渴,便坐在路邊的一棵香面樹下歇口氣,然后吃了半塊紅薯靶粑,最后含一口水潤潤干澀的嗓子,正當我抬退欲往前走的時候。突然間,我乎聽到了一聲微弱的呼救聲,我定了定神,抬眼朝四面看看,再側耳細細辯聽呼救的方向。
原來,龍馬山雖說是東西兩面山勢陡峭。然而,山頂上仍然有山。其山如丘陵,遠遠望去,好象十幾個同樣大小的饅頭擺放在桌子上,一座不高,一座不矮,在山上自然形成了一個謎宮,如果沒有一個地形熟悉的人相伴隨行,即使爬上了龍馬山頂,也會在這謎宮般的山丘間迷失方向,找不到哪里是出口。
我一面慢悠悠地移動著腳步,一面側耳在呼呼的風聲中判別呼救聲的方向。過了一會兒,我終于在一座離大路不遠的山丘后面,找到了那個呼救的人。他是一個身材高大的中年男子。此刻,他坐在地上,上身無力地靠在一塊石頭上,雙眼微閉,頭無力地耷拉在右肩上,在他的旁邊放著一擔裝有鹽砣的谷藍。
我想他可能中大黑痧病了,患了這種病的人,如果不盡快揲背刮痧,人很快就會斷送生命。
我先拿自己用來納鞋底的針,在他的指頭處各扎一針,擠出烏黑的濃血,然后脫掉他的外衣,把食指和中指捂成鉗狀,用勁在那中年男子的前胸后背揲刮個遍。
這樣折騰了一陣之后,那中年男子終于好起來了。臨走時,他從擔子里拿出一塊鹽砣給我說:“尼勒呀,今天要不是遇到你,大哥我今天可能要命葬龍馬山了。大哥我沒有什么好東西報達你,要是不嫌弆,就留一砣鹽巴給你吧,人活在世上是少不了用鹽的。雖然我再三推辭,最后還是收下了他送給我的鹽砣。”
老人聽了,似乎也很感動:“尼勒呀,是不是那個男人的遭遇讓你改變了去尋找你未婚夫的念頭。”
俚依回答說:“可以這樣說吧,總之,我終于住下來了,目的是給行人提供一個方便的地方。”
“你是個心地善良的好姑娘,可是……”那個老人話沒說完,突然口吐白沫,倒在地上,一時不省人事了。俚依急忙放下手里的活計,伸雙手欲將扶老人起來。
然而,俚依被眼前突然出現的情景驚呆了。
原來,倒在地上的老人一瞬間變成了一個英俊的彝族小伙子。他先揉揉雙眼,然后再擦擦嘴角上的吐沫,敏捷地站立起來。俚依驚叫了一聲,不由自主地朝門外跑去。
俚依的后腳還沒邁出門檻,卻被那小伙子扯了回去:“尼勒呀,你別跑,你要跑也跑不掉。我知道你是人間最善良的人,也是人間最漂亮的姑娘,雖然這樣,但在天還沒有亮眼前,我還是得把你吃掉。”
俚依是個聰明的人,她在心里暗暗琢磨起來:“眼前的這個人一忽兒是個老人,一忽兒又是個小伙子,可能是個有幻身術的怪物。如果我硬拼的話,我絕對不是他的對手,他會輕而易舉地收拾了我。他既然是個怪物,人的智惠是能夠戰勝怪物的。”想到這里,俚依的心情頓時平靜了許多:“伙子哥,我倆素來無冤無仇,你為什么要吃我呢?”
那伙子回答說:“不滿你說,尼勒,其實……我也不忍心吃掉你,可是我就……”
俚依見他說話吞吞吐吐,有想說的話還沒有說出來,就進一步探那伙子的話:“伙子哥,你想吃肉不要緊,豬圈養有豬,我去殺一頭豬來,給你吃個飽吧。”
那伙子說:“要說吃肉,別說是吃豬肉牛肉,就是想吃龍肉也是輕而易舉的事。”
“那你為什么不吃龍肉非要吃我的肉呢?”
“尼勒呀,看你都快要死的人了,告訴你也無妨。我是個修煉千年而成的虎精,每年都要吃一個漂亮姑娘的肉,今晚我要是不吃你,今年我就找不到姑娘吃了,那樣我就還原成老虎了,再也享受不到人間的歡樂了。”
“你常常吃人,將來有一天你會被人殺了的。”
“沒關系,他們殺不了我的。即使殺了我,只要不把我的骨肉燒成灰橵到山里去,我都能夠活起來。”
俚依心里暗暗想道,眼前的這個人是個十分可怕的妖魔,如果不想法除掉這個妖魔,以后不知要害死多少無辜少女,便裝著十分恭敬的樣子說:“伙子哥既然有那么大的本事,在你吃我之前,能不能變一次虎給我看看,這樣的話,我死也心甘情愿了。”
那伙子似乎有些得意忘形,便現出虎形給俚依看了一次。
“那好吧,”俚依說:“在你吃我之前,我要到我的房間里好好打扮一下,穿一套新衣服,這樣,你吃我也是香噴噴的。”那伙子答應了俚依的要求,讓她到房間去穿衣服。
此刻,月亮悄悄地從后山頂上升了起來。俚依在房間呆了半天,那伙子在堂屋里等得有些不耐煩了:“快一點吧,再啰嗦一陣,天就要亮了。”俚依在房間里應道:“好吧,進來吧,我已經穿好衣服了。”
那伙子聽見俚依叫他進來,早在外面等得干著急的伙子,迫不及待地推開房間的門,黑咕隆咚地跳了進去。
突然,只聽見“啊呀”的一聲驚叫聲,那伙子已經掉進了一個深深的陷阱里去了。
“干什么!”隨著那聲“啊呀”的驚叫聲,一個彪形大漢也沖了進來。俚依知道來者是今天下午送鹽巴和米給她的那個趕馬哥。俚依把剛才發生的經過一一告訴了那個趕馬哥。
原來,俚依為了防備萬一,在她蓋房子的時候,就在自己住的房間里挖了一眼深深的陷阱,并在井底處埋了許多尖尖的竹樁,任何動物掉進去,都別想活著出來。
“趕馬哥你不是回家了嗎,怎么又回來了?”
趕馬哥回答說:“那個老人我見過,奇怪的是,那個老人出現在哪里,哪里就會失蹤一個姑娘。今天下午我又在你這里遇見了他,我怕你出什么意外事,我就轉回來了,果真不出我的預料之外。”趕馬哥又說:“把這口陷阱填了吧。”
俚依說:“不行,這個妖魔,你把他刴成肉快,他都會自然復活起來的。”
“那怎么辦?”趕馬哥問道。
俚依說:“快抱柴來,我們盡快將他的骨肉燒成粉末,然后又將他的骨肉粉末橵到山上去,以后,他再也不會復活了。”
第二天,俚依和那個趕馬哥把那妖魔的骨肉粉末橵到山上去了。
那個趕馬哥臨走的時候對俚依說:“尼勒呀,山上怪事多,危險大,你就不要一個人住在山上了,還是回家去吧。”
俚依說:“趕馬哥,你走吧。我要在這里挖一個塘子,給駝貨的牛馬飲水;我要在香面樹下鑿一口石缸,給過路的行人喝口水;我還要在這里蓋幾間土掌房,給過夜的趕馬哥們住。”
就這樣,山上的馬櫻花開了一次又一次;樹上的布谷鳥飛來又飛去了。不知過了幾年幾月。俚依姑娘給牛馬飲水用的塘子挖好了;俚依姑娘給過路的行人喝口水石缸鑿好了;俚依姑娘給趕馬哥們過夜住的土掌房蓋好了。
突然有一天,人們發現俚依姑娘不見了,在俚依姑娘常站的地方出現了一株枝葉茂盛的馬櫻花樹。
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勤勞勇敢的俚依姑娘,每到正月十六這一天,周圍十里八鄉的彝族青年,都自發底來到龍馬山上唱歌跳舞,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石缸街。
流傳地:洼垤、龍潭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