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文化與新媒體傳播
2010-03-05 12:42:58 作者:李文儒 來源:中國文物信息網 瀏覽次數:0 網友評論 0 條
數字化、網絡化的出現并日新月異地快速發展,把文化傳播帶入一個新的境界。新媒體傳播使古老的文化遺產與博物館文化傳播面對全新的格局,此種趨勢與政府部門正在大力推進的博物館向公眾免費開放的國家政策一起,組合成一種強勢推力,推動博物館文化與公眾、與服務對象的關系進入新一輪的調整期。</p> 博物館文化發展到今天,隨著公民文化素質與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隨著國家適應社會的需求把博物館建設納入公共文化建設、公民文化權益保障體系之中,博物館文化公益性、公眾性、公共性的核心價值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而以高新科技為依托的數字化、網絡化傳播的最大特點是最快的傳播速度與最大范圍的傳播覆蓋,于是,最古老的文化與最新的科學技術之間新型的關系出現在我們面前。數字化、網絡化為代表的信息采集、保存和傳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凸現和推動著博物館文化公益性、公共性、公眾性的實現,即推動或帶動博物館文化核心價值在最大范圍的實現。這樣的全新傳播方式不僅會為博物館文化傳播創造種種可能,還會給公眾帶來博物館文化的全新體驗。</p> 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和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物質的非物質的文化創造,決定了各級各類博物館聚集和保存了大量的藏品和豐富的信息,用傳統的陳列展示解讀固然可以不斷發掘博物館的文化內涵,并且這樣的特有方式永遠需要,但畢竟會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而數字化、網絡化所具有的采集、存儲、傳播海量信息的優勢,以及它的無障礙通道,廣泛的可選擇的共享服務與分享服務,人性化個性化服務,使得博物館文化在公眾面前變得越來越觸手可及。這樣的傳播不能不改變著、擴展著博物館文化的傳播者——博物館人的價值觀念、管理理念和服務的方式,也不能不改變著博物館文化接受者對博物館的理解、需求和接受方式。</p> 但是,新的改變絕不是放棄傳統的方式。恰恰相反,“現場”與“物證”——正如傳統的方式必定會存在一樣,新的方式的加入、應用也是必然的,必須的。所以,需要我們努力解決的和建立的是數字化、網絡化傳播、接收與現場參觀、實地考察之間的互動互補的關系。數字化的傳播有它最大的優勢,同時也有它致命的弱點。我們怎么樣在虛擬和實體、間接和直接、超越時空和回歸時空之間建立新的平衡?對博物館、對文化遺產來說,最終的一個目標就是想方設法讓人們回到現場,走進博物館的展廳,身臨其境,親眼目睹,直接感受,直接對話。數字和網絡的東西可能使我們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但是它可以導引所有的人到現場去,到博物館去,可以幫助所有在現場的人的對話更加細致入微,感覺更加生動新鮮。傳統的現場參觀的傳播、接受方式與最新的網絡數字化傳播接受方式的相互結合,互動互補,足以創造出觸摸歷史的全新環境,足以創造出與歷史對話的全新語境。</p> 在博物館文化與新媒體傳播建立新型關系的進程中,以下幾個問題較為突出: 一是數字化、網絡化在硬件和軟件建設上的成本較高,特別是高水準的數字節目制作成本更高,而現階段雖然各級政府加大了對博物館建設的投入,但從總體上看,博物館、文化遺產地的經費仍然不足,致使大部分博物館和文化遺產地的數字化、網絡化建設還徘徊在初級階段,數字化的最大優勢還難以在地域性、分散性特點突出的文化遺產與博物館資源的整合中發揮應有作用。</p> 二是在有條件的地方,經費投入有所保障的地方,在人力資源的配置方面明顯缺位。在文化遺產和博物館領域里,缺少數字建設、網絡建設的專業人才,高新技術方面的人力資源短缺,至少在目前是這樣的。而在數字、網絡領域,在高新技術領域,缺少甚至沒有人文歷史博物館方面的專業人員,人文方面的人力資源短缺。這樣,在數字技術和博物館、文化遺產之間,就造成一種由各自的缺位造成的雙方的錯位,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原創性的數字傳播內容很難到位。硬件方面的問題可能容易解決,如果資金能夠得到保證的話;在軟件方面,如何解決人文和自然科技方面人力資源的互補、融合和組合,難度更大。如果后一個問題得不到解決,不管用什么樣的數字化、網絡化技術手段,博物館文化的有效傳播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原因很簡單——我們給公眾、給社會傳播的內容是什么? 由此產生的第三個問題是在傳播內容方面,在文化遺產、博物館文化的內容原創和數字制作轉化的過程中,帶來的過分專業的傳播阻隔與過分娛樂化、趣味化對文化遺產價值、博物館文化價值的消解和損害,這是需要我們特別警惕的問題。造成這一問題的直接原因,一方面是博物館人、熟悉博物館文化資源的專業人員不懂得或不熟悉數字制作、網絡傳播的原理、特色、意義,再加過細的專業分工,長期的專業訓練形成的專業習慣思維和專業表達造成了與普通受眾的疏離,若以這樣的專業人員為主導提供數字、網絡內容,則很容易產生傳播阻隔。另一方面是數字、網絡技術方面的專業人員不懂得或不熟悉博物館文化資源豐富深厚的內涵和特色優勢,往往會從順應普通公眾娛樂化、興趣化的淺層需求出發,或受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商業文化的干擾,不去也不能把博物館深厚的文化資源較為豐滿地傳達給公眾,甚至對博物館文化傳播形成負面影響。</p> 構建博物館文化與新媒體傳播的新型關系,以上問題應當有效地予以解決,尤其是后兩個問題。在目前的情況下,在適應這一需求的人才培養尚不可能到位的情況下,要做好博物館及文化遺產地數字化、網絡化的工作,首先要做到兩方面專業人員的磨合、互補、有效合作。以故宮博物院為例。故宮博物院的信息化建設起步較早,已經具備了較為扎實的基礎,資金投入也有一定的保證,在信息化建設中做好兩個專業領域專業人員的協調配合、共建共創的工作尤為重要。</p> 故宮博物院的數字化、網絡化建設大體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數字信息的采集、保管、應用、檢索、傳播。院內院務管理人員、藏品保管、研究人員,與數字專業人員配合,建立數字信息庫、數字網絡,為管理服務,為研究服務,為展示服務,為交流服務。如大家都知道的故宮博物院正在進行的舉世矚目的長達20年的故宮大修,用數字化的方式進行了全程的跟蹤記錄。如古書畫研究中心對數字技術的應用,有些信息是沒有數字手段之前無法做到的。一幅古畫通過高清晰數字處理,可以看清楚非常細的細部,一般用肉眼是看不到的,用放大鏡也看不清的。專家學者可以根據這樣的圖像看到用的是什么材料,曾經進行過怎么樣的多少次的修補,它的構圖、運筆用墨的細微痕跡,它的精美的構成等。這樣的技術確確實實為我們研究古書畫的專家提供了以前無法得到的參考信息,甚至用這樣的信息解決長期解決不了的一幅畫的真偽、時代和其他方面的問題。二是與古代建筑展示、與藏品陳列展覽同步的數字化信息服務。包括定位影像互動查詢檢索服務,移動自動導覽服務,以及正在研究中的手機網絡導覽服務。有專設的數字體驗館。文物展廳有視頻播放區。點擊電子說明牌,可以查找更豐富詳盡的文物信息。三是超越時空的網絡服務。網站編輯人員與各個領域的文物專家學者共同打造的板塊網頁,每天吸引著數十萬人次的瀏覽。四是專題數字作品的創作。與中央電視臺合作創作,已經產生了世界影響的大型電視紀錄片《故宮》,就是在院內外多方面專家學者數年通力合作下完成的。最初的文字資料稿本均由故宮博物院各有專長的學者完成,然后由編導在此基礎上改為拍攝腳本,反復討論,拍攝基本完成后再幾經審定。與日本凸版印刷企業合作建立的故宮文化資產數字化應用研究所,多年來致力于應用數字技術研制虛擬紫禁城系列影視節目,現已完成《天子的宮殿》等四部作品。與觀眾的互動參與,由外到內的解構與再構,再現了紫禁城宮殿建造過程與結構細節:天子的宮殿的內部是怎樣構成的?是怎樣建立起來的?中國古代建筑的奧妙盡現眼前。這是其他手段的影視方式無法表達的。沒有古建專家、宮廷史專家、數字虛擬技術專家的全程合作是不可能完成的。</p> 從文化遺產,從博物館的特定優勢與核心價值看,“現場”是不可代替的,“物證”是不可代替的,但新媒體傳播可以使古老文化超越時空。新媒體傳播完全能夠與文化遺產傳播,與博物館文化傳播共同搭建一個為公眾服務的動態程序:前虛擬服務(以數字化、網絡化為主的,以導向指引為目的的文化遺產、博物館信息服務)——現場服務(以文化遺產現場展示、博物館藏品展示為主,數字技術解讀服務為輔)——后虛擬服務(“現場”、“物證”之后的持續深入的更有針對性的信息檢索)——再現場服務(不斷地回到文化遺產地,回到博物館)。</p> 快速發展變化的新媒體傳播不停地即時地讓文化遺產、博物館文化流水般地融入公眾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要吸引公眾不間斷地在博物館里,在文化遺產地,在任何地方,和歷史文化進行老與新、遠與近、物與人、人與人的直接交流,讓歷史文化與公眾更加親近、更加親切、更加熟悉,而不是更加遙遠、更加虛幻、更加陌生。讓傳統文化給現代人新的感覺,讓傳統的智慧成為創造新生活的靈感源泉。</p> |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