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這里海拔高,空氣稀溥,降水量少,日照充足,風速大,由于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構成了西藏人民獨特的膳食習慣。糌粑、酥油茶、甜茶、牛羊肉、青稞酒等便成了他們的傳統食品。
青稞:青稞又稱稞大麥、元麥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把青稞炒過后磨成面用酥油拌著吃。人們也將青稞與豌豆摻合制作糌粑。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傳統食品,而且作為藏餐出現在拉薩的主要飯店,成為招待中外賓客的重要食品,在宗教節日中,藏族人民還要拋撒糌粑,以示祝福。
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為主。在牧區一般不食蔬菜,飲食單調,從單一的飲食結構來說,牧區乃至整個西藏都屬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區。眾所周知牛羊肉熱量很高,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們抵御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習慣,若到一些牧民或農區家中,你會看到掛到屋內或帳篷內的風干的牛羊肉,你若去這些人家作客,主人會拿出風干的牛羊肉叫你品嘗,這種風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嘗得到。
飲料:各種飲料是構成藏族群眾營養食品不可缺少的東西。藏族的飲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與主食糌粑同時食用外,也當作每日食用的飲料。酥油茶與甜茶分別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葉、鹽、白糖制成,酥油茶與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傳統。無論你走進牧民的帳篷,還是農民的泥土小屋,或走親訪友,主人總會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請你品嘗。藏胞出遠門,親友前來送別會獻上一條潔白的哈達,敬上一碗酥油茶,祝遠行者逢兇化吉,一路順風。藏族的另一種飲料棗青稞酒是用青稞發酵后釀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過節前都要釀造大量的青稞酒。從藏歷四月到八月,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和非傳統節日,宗教節日和非宗教節日,拉薩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綠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種色彩的帳篷,一邊喝著青稞酒,一邊盡情歌舞,顯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酥油:在西藏隨時隨地可以見到酥油。在拉薩的八角街,牧民拿著一塊塊、一包包的酥油,擺在地上,拿在手上,到處兜售;不論城鄉,每個糧油店里,一定斷不了酥油的供應;走進每個家庭,柜子里擺的東西可以缺這少那,但不會沒有酥油。總之,酥油是每個藏族人時刻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牧民煉酥油是很有趣的。在牛奶分離器還沒普遍使用的西藏牧區,人們提煉酥油仍然是用土辦法。牧民婦女將奶汁稍為加溫,然后倒入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再用力上下抽打,來回數百次,攪得油水分離,上面便浮了一層談黃色的脂肪質,把它舀起來,灌進皮口袋,冷卻了便成酥油。酥油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藏族群眾,特別在牧區,一般很少吃菜和水果,日常的熱量除了肉外,便靠酥油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里調和著吃;逢年過節,老鄉們炸果子、“卡賽”,也用酥油。
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族群眾每日不離的欽料。一般藏族群眾早上定要喝上幾杯酥油茶,才去勞動或工作。到藏族群眾家中作客,一般都會得到酥油茶的款待。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將磚茶用水久熬成濃汁,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放入酥油和食鹽,用力將“甲羅”(攪拌棒)上下來回抽幾十下,攪得水乳交融,再倒進鍋里加熱,便成了可喝的酥油茶了。酥油茶因為有酥油,所以能產生很大的熱量,喝后可御寒,是很適合高寒地區的一種欽料。酥油茶里茶汁也很濃,又能起生津止渴的作用。藏族喝酥油茶,還有一套規矩。一般是邊喝邊添,不一口喝完,但對客人的茶杯總要添滿;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滿,你就擺著,告辭時再一飲而盡,這樣,才符合藏族人民的習慣和禮貌。
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一種主要食品。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將青稞(屬大麥類,有白色、紫黑色二種)曬干炒熟,磨成細面便是待食的糌粑了。這與我國北方的炒面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后磨,不除皮。藏族吃糌粑,大都是先把少量酥油茶倒進碗里,加點糌粑面,用手不斷攪勻,只到能捏成團為止,食時用手不斷在碗里攪捏,成團叫 “粑”,送嘴而食。也有一種吃法是燒稀的,里面放些肉、野菜之類,叫做“土巴”。糌粑比冬小麥營養豐富,又攜帶方便,出門只要懷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決一點茶水就行了,用不著生火做飯。
青稞酒:用青稞釀成的一種度數很低的酒,藏族群眾男女老少都喜歡喝,是喜慶節日必備之欽料。青稞灑的制作簡單,先將青稞洗煮熟,待溫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裝好封閉,讓其發酵。二、三天后,加入清水蓋上蓋子,隔一、二天,便成青稞酒。青稞酒色淡味酸甜,約15-20度,分頭道、二道、三道酒。到藏族家作客,習慣請你喝酒是倒滿杯,你先喝一口,添上;再喝一口,再添滿;一直要渴三口,最后滿杯喝干;以后,能喝的自由喝。
奶品:西藏牧區牛羊多,奶制品也多。最普遍的是酸*和奶渣兩種。酸*又有兩種,一種是奶酪,藏語叫“達雪”,是用提煉過酥油的奶制作的;另一種是沒提過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語稱“俄雪”。酸*是牛奶經過糖化作用以后的食品,營養更為豐富,也較易消化,適合老人和小孩吃。奶渣是奶提煉酥油后剩下的物質,經燒煮,水份蒸發后,剩下是奶渣。奶渣可以做成奶餅、奶塊。在煮牛奶過程中,還可揭起奶皮,藏語叫“比瑪”。奶皮就象豆腐皮一樣,好吃又富有營養。奶品是藏族的重要食品,家居或外出,人們都帶著它。在零食品種不多的西藏,大人們常把奶渣給小孩當零食。
風干肉:藏族喜歡吃風干牛羊肉,其他民族看著感到有點怕,也覺得不太衛生。其實,風干肉一般在冬天,往往是十一月底做。這時氣溫都在零度以下,把牛、羊肉割下來,掛在陰涼處,讓其冰凍風干,即去水份,又保持鮮味。到了第二年三月以后拿下來烤食或生食,味道是鮮美的。
日常食俗,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制品。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儲藏又便于攜帶,食用時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區,隨時可見身上帶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餓了隨時皆可食用。
一些地區的藏族還經常食用“足瑪”、“炸果子”等,足瑪是藏語,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種,俗稱人參果,形色如花生仁,當地春秋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點的原料。炸果子即一種面食,和面加糖,捏成圓或長條狀后入酥油鍋油炸而成。他們還喜食用小麥、青稞去麩和牛肉、牛骨入鍋熬成的粥。聚居于青海、甘肅的藏族也食烙薄餅和用沸水句面攪成的 “攪團”。“推”是藏族群眾喜愛的食品,用酥油、紅糖和奶渣估成,形似大奶油蛋。青海藏族常吃一種藏族稱“特”的水油餅。制作水油餅時將面粉揉成碗口大的面餅,放入開水鍋中煮,待熟后撈出,加酥油食用。河曲地區的藏族有制作大餅之習,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的可達到100千克,作為饋贈親友和長途旅行時用。云南迪慶的藏族把蒸洋芋(土豆)、麥面粑粑、蒸饃作為食。
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講究新鮮,在牛羊宰殺之后,立即將大塊帶骨肉入鍋,用猛火燉煮,開鍋后即可撈出食用,以鮮嫩可口為最佳。民間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將大塊肉盛入盤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則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腸中制成血腸,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將豬肉用來制成豬膘,便于保存。制豬膘時去掉豬的頭蹄,剔除豬骨,四川的藏族還要割下瘦肉,然后抹上花椒、香樟迷,撒上鹽,縫合成方形,風干即成。云南藏族在將豬肉縫合之后,還要加一塊重石板壓,稱“琵琶肉”。食用時一圈圈切下,蒸熟后用刀切食。其色蠟黃,香而不膩。
肉類的儲存多用風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殺的牛、羊肉一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干。冬季制作風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能保持風干肉的新鮮色味。云南藏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華的食品。最常見的是從牛、羊奶中提煉的酥油,除飯菜都用酥油外,還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經常制作的奶制品,作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在藏族民間,無論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當作必須的飲料,此外也飲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巾含有維生素和茶堿,可以補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維生素不足,幫助消化。
藏族普遍喜飲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尤甚。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體。在藏族地區,家家都備有酥油茶筒、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都以干牛糞為燃料,以鐵三角架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銅制。其他地區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紅、黃、橙色的油漆。比較講究的還要在碗上包銀。牧區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于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制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藏歷年一般從藏歷十二月就開始準備、置辦年貨,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藏歷年時的炸果子種類很多,有耳朵狀的“古過”、有長形的“那夏”、有圓形的“布魯”等。還要用彩色酥油捏制一個羊頭,制作一個長方形的五谷斗,斗內裝上酥油拌糌粑、炒青稞麥粒等食品,上面插青稞穗、雞冠花和酥油做的彩花。
除夕時打掃衛鳥生,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出象征永恒的“萬”字符號,表示祝賀吉祥如意。云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面團(類似于餃子),在面團里分別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每一種東西都有一種不同的說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團,說明在新的一年里他心腸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團者,表示他心腸軟。初一早上,將青稞幼苗、油(饣果)子、捏成的羊頭、做好的五谷斗,擺在佛龕前的茶幾上,預示在新的一年里五谷豐登、豐衣足食。云南藏族,除夕時家家都要殺年豬,初一的早上一起床,人人都要喝一種放有紅糖和奶渣的青稞酒,名為“關滇”。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區都要進行宗教法會活動。
除過藏歷年外,每年藏歷七月一日,要過“雪頓節”。雪頓節原意為“酸奶宴”,屆時家家都要制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后來又增加了演藏戲的內容。雪頓節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壺、保溫瓶,帶上食品到風景優美的地方飲茶喝酒。在每年秋收以前要過“望果節”,過望果節時要互相宴請并進行各種野餐活動,以迎接秋收。還要過“沐浴節”、“降冬節”等傳統節日。在民間迎娶送往也和節日一樣熱鬧,娶親時,主人要在酒壺口和酒杯口用酥油各塑三個予頭,以表示吉祥。在祝酒時,長輩先用中指蘸酒朝上、中、下輕彈三下,以表示祭天、地、神靈。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谷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口,然后(酉+斗)滿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飲用。婚禮上,新郎要向新娘敬酒。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
藏族傳統宴席為分餐式,無飯菜小吃之分。首道食品為足瑪米飯,次道為肉脯,第三道為豬膘,第四道為奶酪,第五道為血腸等等,還可以上很多道,最末一道為酸奶。席間不飲酒。主、客可多食、少食或不食,但首道和最末一道非食不可,前者象征吉祥,后者表示圓滿。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表示吉祥。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還有很多,例如:足瑪米飯,藏族傳統宴席食品,用足瑪、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腸,藏族傳統菜,用牛(羊)血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傳統菜肴,用牛、羊奶發酵后制成。
飲茶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當你踏上雪域高原,不論走在城鎮街頭,漫步鄉村小道,還是越過遼闊草原,只要有人煙的地方,就有濃郁的茶香味。踏進藏族人家,不論是遠方來客還是常來常往的友人,主人首先捧上香噴噴的茶,恭敬地請你喝上一杯,然后才開始寒暄議事。勤勞智慧的藏族婦女,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生火燒水打茶。藏族群眾早上什么都可以不下肚,但茶不能不喝。甚至,人們到車站、機場和渡口送別親友,到醫院探視病人,到親友家為死者吊唁,到公園過“林卡”,也都離不開茶。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館,更是青年人常進,老年人常出沒。
我國西北回族的“蓋碗茶”,蒙古族的“奶茶”,北方漢族的“泡茶”,東南沿海漢族和東南亞華僑的“功夫茶”,云南佤族的“苦茶”……以其獨特的制作和飲用方法享譽天下,而藏族的“酥油茶”、“甜茶”和“清茶”更獨具持色。
清茶的制作方法比較簡單,將茶葉深煮久熬成汁后,再加入少量食鹽,倒人杯中即飲。清茶在清淡中伴有一絲淡淡的咸味,使人沁心舒適,越喝越想喝。
甜茶,也稱奶茶,將紅茶放入壺水中煮熬成深褐色,濾除茶渣,倒些開水稀釋,待清淡適中,再加入鮮奶或奶粉,白搪,以及少許食鹽,在水壺中用力搖動,使之水乳交融后,置于火爐旁或盛人暖瓶內,隨喝隨倒,喝一口,主人添一點。將杯中的茶全部喝完,表示不想再喝,或準備告辭。當然好客的主人還要再三請你喝。香甜可口的甜茶,深得人們青睞,街上的茶館大多也是甜茶館。人們在茶館中,不僅品嘗美味甜茶,還談天說地,下棋,打克朗球,盡情享受,其樂無窮。
制作酥油茶,先將磚茶(伏茶)深煮久熬成汁后,濾除茶渣,加入酥油和少量食鹽,在持制的木質桶——酥油桶中用力抽打,使酥油和茶水交融,然后盛在壺中放在火爐邊,或裝到暖水瓶中,邊倒邊喝。喝法同甜菜差不多,只是在喝前先將漂浮在茶水面上的油輕輕吹到一邊再喝。茶碗也比較講究,過去多用帶蓋的木碗和銀碗,現在一般用印花的小瓷碗,也有仍沿用木碗和銀碗的。男用的碗和女用的也有所不同,男用的稍大些,且較粗曠。酥油茶香醇甘潤,營養價值極高,是藏族必不可少的飲用佳品。生活在高原上的漢族、回族等其他民族也喜飲酥油茶。
藏族人民這種飲茶的習慣,與高原獨持的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密不可分。據有關專家研究證明,茶葉中含有大量的茶堿、咖啡因、維生素B1、B2和維生素C等物質。藏族人民主要以畜牧為生,食肉為主,茶堿能溶解脂肪,可以消食比膩,幫助消化。高原新鮮蔬菜和水果相對平原較為缺乏,人們難于攝足人體所需維生素,大量飲茶,可以適當加以彌補。雪域海拔高,風寒氧缺,常常寒風刮得肌膚綻開,臉面龜裂;缺氧使人頭暈、氣急、心慌、嘔吐,茶中的芳香油、咖啡因能起到興奮大腦,促進肌體新陳代謝,增加血管和心臟的功能,從而提神醒腦,保護肌膚,補充氧氣,減輕高山反應。有人說,喝酥油茶,甜茶,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醫療傷風感冒,氣喘咳嗽等疾病。雖然這些科學道理沒有多少人曉,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卻深深體會到茶葉的莫大好處,因此,飲茶之習久傳不息,源遠流長。
據藏族民間傳說,公元三、四百年前,西藏并沒有茶葉,當時吐蓄居民飲一種樹皮熬成的汁。到解放前,還有不少買不到或買不起茶葉的貧苦農牧民,仍飲這種樹皮熬的汁。吐蕾強盛后戰爭頻頻,兵馬曾到過中原,從相鄰民族中奪得茶葉。起初不知其謂何物,更不知有何用途。后來,受其他民族影響,吐蕃上層開始飲茶。到公元七、八世紀,文成公主和金成公主相繼進藏,不僅傳入了中原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也帶來了大批物資,擴大了唐蕃貿易,其中包括茶葉貿易。從此西藏民眾開始普遍飲茶,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茶俗。
青稞:青稞又稱稞大麥、元麥是藏族人民制作糌粑的主要原料,把青稞炒過后磨成面用酥油拌著吃。人們也將青稞與豌豆摻合制作糌粑。青稞做成的糌粑不但是藏族的傳統食品,而且作為藏餐出現在拉薩的主要飯店,成為招待中外賓客的重要食品,在宗教節日中,藏族人民還要拋撒糌粑,以示祝福。
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為主。在牧區一般不食蔬菜,飲食單調,從單一的飲食結構來說,牧區乃至整個西藏都屬高脂肪,高蛋白飲食區。眾所周知牛羊肉熱量很高,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們抵御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習慣,若到一些牧民或農區家中,你會看到掛到屋內或帳篷內的風干的牛羊肉,你若去這些人家作客,主人會拿出風干的牛羊肉叫你品嘗,這種風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嘗得到。
飲料:各種飲料是構成藏族群眾營養食品不可缺少的東西。藏族的飲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與主食糌粑同時食用外,也當作每日食用的飲料。酥油茶與甜茶分別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葉、鹽、白糖制成,酥油茶與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傳統。無論你走進牧民的帳篷,還是農民的泥土小屋,或走親訪友,主人總會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請你品嘗。藏胞出遠門,親友前來送別會獻上一條潔白的哈達,敬上一碗酥油茶,祝遠行者逢兇化吉,一路順風。藏族的另一種飲料棗青稞酒是用青稞發酵后釀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過節前都要釀造大量的青稞酒。從藏歷四月到八月,幾乎所有的傳統節日和非傳統節日,宗教節日和非宗教節日,拉薩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綠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種色彩的帳篷,一邊喝著青稞酒,一邊盡情歌舞,顯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酥油:在西藏隨時隨地可以見到酥油。在拉薩的八角街,牧民拿著一塊塊、一包包的酥油,擺在地上,拿在手上,到處兜售;不論城鄉,每個糧油店里,一定斷不了酥油的供應;走進每個家庭,柜子里擺的東西可以缺這少那,但不會沒有酥油。總之,酥油是每個藏族人時刻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牧民煉酥油是很有趣的。在牛奶分離器還沒普遍使用的西藏牧區,人們提煉酥油仍然是用土辦法。牧民婦女將奶汁稍為加溫,然后倒入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再用力上下抽打,來回數百次,攪得油水分離,上面便浮了一層談黃色的脂肪質,把它舀起來,灌進皮口袋,冷卻了便成酥油。酥油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藏族群眾,特別在牧區,一般很少吃菜和水果,日常的熱量除了肉外,便靠酥油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里調和著吃;逢年過節,老鄉們炸果子、“卡賽”,也用酥油。
酥油茶:酥油茶是藏族群眾每日不離的欽料。一般藏族群眾早上定要喝上幾杯酥油茶,才去勞動或工作。到藏族群眾家中作客,一般都會得到酥油茶的款待。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將磚茶用水久熬成濃汁,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放入酥油和食鹽,用力將“甲羅”(攪拌棒)上下來回抽幾十下,攪得水乳交融,再倒進鍋里加熱,便成了可喝的酥油茶了。酥油茶因為有酥油,所以能產生很大的熱量,喝后可御寒,是很適合高寒地區的一種欽料。酥油茶里茶汁也很濃,又能起生津止渴的作用。藏族喝酥油茶,還有一套規矩。一般是邊喝邊添,不一口喝完,但對客人的茶杯總要添滿;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滿,你就擺著,告辭時再一飲而盡,這樣,才符合藏族人民的習慣和禮貌。
糌粑:糌粑是藏族的一種主要食品。糌粑的制作方法是,將青稞(屬大麥類,有白色、紫黑色二種)曬干炒熟,磨成細面便是待食的糌粑了。這與我國北方的炒面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西藏的糌粑卻是先炒后磨,不除皮。藏族吃糌粑,大都是先把少量酥油茶倒進碗里,加點糌粑面,用手不斷攪勻,只到能捏成團為止,食時用手不斷在碗里攪捏,成團叫 “粑”,送嘴而食。也有一種吃法是燒稀的,里面放些肉、野菜之類,叫做“土巴”。糌粑比冬小麥營養豐富,又攜帶方便,出門只要懷揣木碗、腰束“唐古”(糌粑口袋),再解決一點茶水就行了,用不著生火做飯。
青稞酒:用青稞釀成的一種度數很低的酒,藏族群眾男女老少都喜歡喝,是喜慶節日必備之欽料。青稞灑的制作簡單,先將青稞洗煮熟,待溫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裝好封閉,讓其發酵。二、三天后,加入清水蓋上蓋子,隔一、二天,便成青稞酒。青稞酒色淡味酸甜,約15-20度,分頭道、二道、三道酒。到藏族家作客,習慣請你喝酒是倒滿杯,你先喝一口,添上;再喝一口,再添滿;一直要渴三口,最后滿杯喝干;以后,能喝的自由喝。
奶品:西藏牧區牛羊多,奶制品也多。最普遍的是酸*和奶渣兩種。酸*又有兩種,一種是奶酪,藏語叫“達雪”,是用提煉過酥油的奶制作的;另一種是沒提過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語稱“俄雪”。酸*是牛奶經過糖化作用以后的食品,營養更為豐富,也較易消化,適合老人和小孩吃。奶渣是奶提煉酥油后剩下的物質,經燒煮,水份蒸發后,剩下是奶渣。奶渣可以做成奶餅、奶塊。在煮牛奶過程中,還可揭起奶皮,藏語叫“比瑪”。奶皮就象豆腐皮一樣,好吃又富有營養。奶品是藏族的重要食品,家居或外出,人們都帶著它。在零食品種不多的西藏,大人們常把奶渣給小孩當零食。
風干肉:藏族喜歡吃風干牛羊肉,其他民族看著感到有點怕,也覺得不太衛生。其實,風干肉一般在冬天,往往是十一月底做。這時氣溫都在零度以下,把牛、羊肉割下來,掛在陰涼處,讓其冰凍風干,即去水份,又保持鮮味。到了第二年三月以后拿下來烤食或生食,味道是鮮美的。
日常食俗,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絕大部分藏族以糌粑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細粉。特別是在牧區,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糧食制品。食用糌粑時,要拌上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儲藏又便于攜帶,食用時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區,隨時可見身上帶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餓了隨時皆可食用。
一些地區的藏族還經常食用“足瑪”、“炸果子”等,足瑪是藏語,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種,俗稱人參果,形色如花生仁,當地春秋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點的原料。炸果子即一種面食,和面加糖,捏成圓或長條狀后入酥油鍋油炸而成。他們還喜食用小麥、青稞去麩和牛肉、牛骨入鍋熬成的粥。聚居于青海、甘肅的藏族也食烙薄餅和用沸水句面攪成的 “攪團”。“推”是藏族群眾喜愛的食品,用酥油、紅糖和奶渣估成,形似大奶油蛋。青海藏族常吃一種藏族稱“特”的水油餅。制作水油餅時將面粉揉成碗口大的面餅,放入開水鍋中煮,待熟后撈出,加酥油食用。河曲地區的藏族有制作大餅之習,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的可達到100千克,作為饋贈親友和長途旅行時用。云南迪慶的藏族把蒸洋芋(土豆)、麥面粑粑、蒸饃作為食。
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講究新鮮,在牛羊宰殺之后,立即將大塊帶骨肉入鍋,用猛火燉煮,開鍋后即可撈出食用,以鮮嫩可口為最佳。民間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將大塊肉盛入盤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則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腸中制成血腸,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將豬肉用來制成豬膘,便于保存。制豬膘時去掉豬的頭蹄,剔除豬骨,四川的藏族還要割下瘦肉,然后抹上花椒、香樟迷,撒上鹽,縫合成方形,風干即成。云南藏族在將豬肉縫合之后,還要加一塊重石板壓,稱“琵琶肉”。食用時一圈圈切下,蒸熟后用刀切食。其色蠟黃,香而不膩。
肉類的儲存多用風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殺的牛、羊肉一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干。冬季制作風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凍附,能保持風干肉的新鮮色味。云南藏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華的食品。最常見的是從牛、羊奶中提煉的酥油,除飯菜都用酥油外,還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經常制作的奶制品,作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在藏族民間,無論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當作必須的飲料,此外也飲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巾含有維生素和茶堿,可以補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維生素不足,幫助消化。
藏族普遍喜飲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尤甚。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體。在藏族地區,家家都備有酥油茶筒、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都以干牛糞為燃料,以鐵三角架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銅制。其他地區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紅、黃、橙色的油漆。比較講究的還要在碗上包銀。牧區的藏族都要隨身配帶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來切割食物,還用于宰羊、剝皮、削帳房厥子等勞動,藏刀的制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藏歷年一般從藏歷十二月就開始準備、置辦年貨,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藏歷年時的炸果子種類很多,有耳朵狀的“古過”、有長形的“那夏”、有圓形的“布魯”等。還要用彩色酥油捏制一個羊頭,制作一個長方形的五谷斗,斗內裝上酥油拌糌粑、炒青稞麥粒等食品,上面插青稞穗、雞冠花和酥油做的彩花。
除夕時打掃衛鳥生,在大門上用石灰粉畫出象征永恒的“萬”字符號,表示祝賀吉祥如意。云南的藏族除夕晚餐家家吃面團(類似于餃子),在面團里分別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每一種東西都有一種不同的說法,比如吃到包石子的面團,說明在新的一年里他心腸硬;而吃到包羊毛的面團者,表示他心腸軟。初一早上,將青稞幼苗、油(饣果)子、捏成的羊頭、做好的五谷斗,擺在佛龕前的茶幾上,預示在新的一年里五谷豐登、豐衣足食。云南藏族,除夕時家家都要殺年豬,初一的早上一起床,人人都要喝一種放有紅糖和奶渣的青稞酒,名為“關滇”。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區都要進行宗教法會活動。
除過藏歷年外,每年藏歷七月一日,要過“雪頓節”。雪頓節原意為“酸奶宴”,屆時家家都要制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后來又增加了演藏戲的內容。雪頓節很多人都要提酥油筒、茶壺、保溫瓶,帶上食品到風景優美的地方飲茶喝酒。在每年秋收以前要過“望果節”,過望果節時要互相宴請并進行各種野餐活動,以迎接秋收。還要過“沐浴節”、“降冬節”等傳統節日。在民間迎娶送往也和節日一樣熱鬧,娶親時,主人要在酒壺口和酒杯口用酥油各塑三個予頭,以表示吉祥。在祝酒時,長輩先用中指蘸酒朝上、中、下輕彈三下,以表示祭天、地、神靈。迎接客人時除用手蘸酒彈三下外,還要在五谷斗里抓一點青稞,向空中拋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口,然后(酉+斗)滿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飲用。婚禮上,新郎要向新娘敬酒。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
藏族傳統宴席為分餐式,無飯菜小吃之分。首道食品為足瑪米飯,次道為肉脯,第三道為豬膘,第四道為奶酪,第五道為血腸等等,還可以上很多道,最末一道為酸奶。席間不飲酒。主、客可多食、少食或不食,但首道和最末一道非食不可,前者象征吉祥,后者表示圓滿。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表示吉祥。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還有很多,例如:足瑪米飯,藏族傳統宴席食品,用足瑪、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腸,藏族傳統菜,用牛(羊)血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傳統菜肴,用牛、羊奶發酵后制成。
飲茶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份。當你踏上雪域高原,不論走在城鎮街頭,漫步鄉村小道,還是越過遼闊草原,只要有人煙的地方,就有濃郁的茶香味。踏進藏族人家,不論是遠方來客還是常來常往的友人,主人首先捧上香噴噴的茶,恭敬地請你喝上一杯,然后才開始寒暄議事。勤勞智慧的藏族婦女,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生火燒水打茶。藏族群眾早上什么都可以不下肚,但茶不能不喝。甚至,人們到車站、機場和渡口送別親友,到醫院探視病人,到親友家為死者吊唁,到公園過“林卡”,也都離不開茶。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館,更是青年人常進,老年人常出沒。
我國西北回族的“蓋碗茶”,蒙古族的“奶茶”,北方漢族的“泡茶”,東南沿海漢族和東南亞華僑的“功夫茶”,云南佤族的“苦茶”……以其獨特的制作和飲用方法享譽天下,而藏族的“酥油茶”、“甜茶”和“清茶”更獨具持色。
清茶的制作方法比較簡單,將茶葉深煮久熬成汁后,再加入少量食鹽,倒人杯中即飲。清茶在清淡中伴有一絲淡淡的咸味,使人沁心舒適,越喝越想喝。
甜茶,也稱奶茶,將紅茶放入壺水中煮熬成深褐色,濾除茶渣,倒些開水稀釋,待清淡適中,再加入鮮奶或奶粉,白搪,以及少許食鹽,在水壺中用力搖動,使之水乳交融后,置于火爐旁或盛人暖瓶內,隨喝隨倒,喝一口,主人添一點。將杯中的茶全部喝完,表示不想再喝,或準備告辭。當然好客的主人還要再三請你喝。香甜可口的甜茶,深得人們青睞,街上的茶館大多也是甜茶館。人們在茶館中,不僅品嘗美味甜茶,還談天說地,下棋,打克朗球,盡情享受,其樂無窮。
制作酥油茶,先將磚茶(伏茶)深煮久熬成汁后,濾除茶渣,加入酥油和少量食鹽,在持制的木質桶——酥油桶中用力抽打,使酥油和茶水交融,然后盛在壺中放在火爐邊,或裝到暖水瓶中,邊倒邊喝。喝法同甜菜差不多,只是在喝前先將漂浮在茶水面上的油輕輕吹到一邊再喝。茶碗也比較講究,過去多用帶蓋的木碗和銀碗,現在一般用印花的小瓷碗,也有仍沿用木碗和銀碗的。男用的碗和女用的也有所不同,男用的稍大些,且較粗曠。酥油茶香醇甘潤,營養價值極高,是藏族必不可少的飲用佳品。生活在高原上的漢族、回族等其他民族也喜飲酥油茶。
藏族人民這種飲茶的習慣,與高原獨持的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密不可分。據有關專家研究證明,茶葉中含有大量的茶堿、咖啡因、維生素B1、B2和維生素C等物質。藏族人民主要以畜牧為生,食肉為主,茶堿能溶解脂肪,可以消食比膩,幫助消化。高原新鮮蔬菜和水果相對平原較為缺乏,人們難于攝足人體所需維生素,大量飲茶,可以適當加以彌補。雪域海拔高,風寒氧缺,常常寒風刮得肌膚綻開,臉面龜裂;缺氧使人頭暈、氣急、心慌、嘔吐,茶中的芳香油、咖啡因能起到興奮大腦,促進肌體新陳代謝,增加血管和心臟的功能,從而提神醒腦,保護肌膚,補充氧氣,減輕高山反應。有人說,喝酥油茶,甜茶,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醫療傷風感冒,氣喘咳嗽等疾病。雖然這些科學道理沒有多少人曉,但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卻深深體會到茶葉的莫大好處,因此,飲茶之習久傳不息,源遠流長。
據藏族民間傳說,公元三、四百年前,西藏并沒有茶葉,當時吐蓄居民飲一種樹皮熬成的汁。到解放前,還有不少買不到或買不起茶葉的貧苦農牧民,仍飲這種樹皮熬的汁。吐蕾強盛后戰爭頻頻,兵馬曾到過中原,從相鄰民族中奪得茶葉。起初不知其謂何物,更不知有何用途。后來,受其他民族影響,吐蕃上層開始飲茶。到公元七、八世紀,文成公主和金成公主相繼進藏,不僅傳入了中原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也帶來了大批物資,擴大了唐蕃貿易,其中包括茶葉貿易。從此西藏民眾開始普遍飲茶,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茶俗。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