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和侗族民眾普遍酷愛植樹造林。每年農歷二三月間,各地寨民踴躍過買樹秧節、討樹秧節。中老年人買賣樹苗、植樹造林;未婚青年男女則互討樹苗作為戀愛信物。
苗族和侗族民眾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別具一格又豐富多彩的樹文化。
世世代代居住在黔東南清水江畔的苗族和侗族民眾特別珍惜天然森林,在眾多的鄉規民約中都有保護森林的條款,而且對違規者的處罰相當嚴苛。物質方面,或罰其補種,或罰其錢財;精神方面,則著重從輿論上予以譴責,使其留下罵名。
苗族和侗族民眾普遍酷愛植樹造林。每年農歷二三月間,各地寨民踴躍過買樹秧節、討樹秧節。中老年人買賣樹苗、植樹造林,未婚青年男女則互討樹苗,作為戀愛信物。哪家出生了嬰兒,不論是男是女,全寨都要為其種100棵小杉樹,18年后孩子長大,即用這些樹為孩子辦婚事,稱為“種十八杉”。
侗族民眾修建鼓樓、花橋等民俗建筑物,深受杉樹文化的影響。鼓樓整體造型酷似一棵大杉樹,侗族民眾稱之為遮蔭樹。在沒有鼓樓的年代,人們許多活動是在古杉之下進行的。后來為了滿足眾多社會和文化活動的需要,人們修建固定建筑物,即以杉樹為原型。遍及黔東南的300多座花橋也同樣用杉木架設而成,形成“鼓樓矗立,花橋橫臥”的格局。花橋又稱風雨橋,因橋上飾有彩塑彩繪,花花綠綠,所以稱為花橋。
苗族人口占97%的臺江縣有一棵倒栽樹,被稱為“樹魂”。相傳清雍正年間“趕苗”,苗族民眾被趕到松丟山,走投無路,危在旦夕。情急之下,寨老折下一枝杉條順勢倒插于地,大喊:“我們的種族如果能生存下來,這根杉條就活,如果我們的種族滅亡了,這根杉條也會死掉!”這根杉條不僅活了,而且枝繁葉茂。
苗族民眾則對楓樹格外崇拜,稱楓樹為“豆民”,即祖母樹。苗年最后一天,苗族同胞會帶上楓香樹枝等祭品外出“祭田”。如今,許多苗族同胞修建新房,仍堅持用舅家所贈的楓木作為頂梁柱。這個風俗習慣生動反映了苗族同胞對樹的崇拜。
苗嶺山區的樹文化寄托了苗族和侗族同胞的愿望,豐富了其民族的精神內涵,也美化了苗鄉侗寨。
上一篇: 花溪高坡的奇異婚俗——背牌緣
下一篇: 布朗族的鬼神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