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戀愛婚姻比較自由,他們在勞作,出行,節日,婚禮等公開場合互相認識,并往往以歌傳情,以歌作媒,表達各自的心跡。隨著多次約會,相互了解,發展感情,互贈信物,私定終身,然后才告知父母,托媒說親。有的畬區還由兩個媒人,即男女雙方各一人,前往說合。即使預先由父母提親,媒人介紹,也得經男女青年雙方同意方可成親。
畬家有"女有十八難,男有二十難"之說,即女性18歲忌出嫁,男性20歲忌娶親,一般畬家男女結婚都避開這個年齡(廣東畬族無此忌)。雖然畬家婚戀較自由,但還崇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親過程仍然莊嚴審慎,經過問親,搭定,報日,做表姐等程序。作表姐是閩東,浙南的風俗,即當年出嫁的姑娘,母舅姑姨都要請她去"作表姐"陪客唱歌,通過與村里男性歌手的盤對訓練,以便在新婚對歌時不出洋相。
古畬家婚俗"嫁女以刀斧資送"明萬歷《永春縣志》卷三,《風俗》。,"嫁貲,稍充裕者予以田器,此外無他物"(江遠青,江遠涵:《建陽縣志》卷二,《輿地志·附畬民風俗》。),"其奩具則未為耒呂焉,而钅茲基焉"(周杰:《景寧縣志》卷十二,《風土5附畬民》。)。"以犁,耙,蓑衣,刀,鋤為嫁妝"(王韌:《建德縣志》卷三,《風俗志》,民國八年(1919年)。)。除農具陪嫁外,還帶已孕的壯母羊或帶仔母羊以及農作物的良種等。閩東畬家古婚俗中男女方還有互贈布匹之俗。男家聘禮中定有一卷苧布,俗"一筒布",一般為12匹,1匹門幅1市尺,長1.2丈。女家嫁妝中有細苧布若干匹,還有苧布縫制的"三袋"1套,包括紅苧布袋1付,"晝袋"2個,用于出工勞作時裝盛飯的陶罐,"肚袋"2個,即肚兜,新娘紅色,新郎藍色。嫁妝都以紅布鋪蓋,惟有一塊黑布是留給公婆作褲。廣東畬族陪嫁品中定有狗頭芋數個,木炭數塊,鹽巴一撮。木炭表示火種,鹽巴表示食品,意為可得溫飽。狗頭芋為祖宗留下珍品,夫家要懸于家屋正梁,次年春由新媳婦親自下種,收獲后分諸親友,新媳婦生育男丁又須取狗頭芋掛于祠堂梁上,下種時,分送親友種植,共享繁衍之益。新娘出嫁的前夜,要在中堂擺起香案,備三牲福禮,恭請祖公神。由女家長輩攙扶行將出嫁的姑娘在香案前行祖公禮,禱告姑娘出嫁地址,并祈求神明保佑新娘上路平安。有的畬村降祖公禮待迎親人馬到后進行。新娘出嫁前都要以歌代言,哭訴與爹娘等親人的惜別,以示對娘家的留戀,為娘家討吉利。
《哭嫁歌》內容包括《哭爹娘》,《哭哥嫂》,《姐妹戀》、《哭母舅》等。畬家古婚俗,迎親"不事肩輿,新娘出閣與新郎同持一纟散,步行到乾宅,沿途唱歌取樂"。新娘走嫁時,都穿自己編織的草鞋,鞋幫用紅頭繩系著,鞋面串著石珠之類。新娘走嫁,一行8人,名曰"雙喜"。如果這天同村有兩個姑娘出嫁,同走一條路時,先后要協商,一般讓夫家遠者先行。為了避免先行者帶走"風水",后行者都要用1頭黃牛,角系紅布,插上紅花,在前面踏路,走嫁者隨其后,一般認為牛踏路為新路。因此,富裕人家的嫁妝中還有1頭踏路牛。
閩東畬族在男女完婚的前兩天,有"迎親伯"風俗,即男方必須選擇一位能歌善唱的機智的男子,全權代表夫家挑著禮物,來女家接親。迎親伯須懂禮節,能言善歌。一般對歌歷時兩夜。閩西山羊隔等畬村與"迎親伯"相類似的角色稱為"娶嫁公",他帶上5至7人,其中1人能對歌,炒菜的,步行到女方家。這天女家故意在村外路上堆放杉刺枝條或荊刺條。"娶嫁公"把刺條等搬開,說明已帶來歌手,把刺條等在路中豎起,說明不僅有歌手,而且要求女家起歌臺,連夜對歌。浙西南畬家迎親時,男方人馬中有"對門親家",為男方父母代理人,多為新郎的叔伯等長輩充當,"赤郎"多為歌手,"赤娘"為伴娘,"赤郎兒"若干人,為抬轎者或抬嫁妝者,又稱"行郎"。他們由媒人帶領,挑著禮物至女家,這時女家阿姨舅母們用杉刺枝攔于路上,以示夜里盤歌。"赤郎"肩挑禮品,右手將杉刺枝折下3小枝拋路上,再折1枝拋路下,以示夜里答歌。畬族迎親中還有"借鑊","求蚧","對盞","留箸","千金飯","踏米篩拜祖","分酸"等習俗。畬家古俗"走嫁"時新郎新娘同行,女父殿后,"至婿家,親賓已先匿,庭無一人,新婦必先詈之曰:'汝家絕人種耶!'眾始出應之曰:'正賴汝來接人種耳'"(《建陽縣志》卷二,《輿地志5附畬民風俗》。)。今俗迎親新郎不往女家,故儀式略有不同,并有地域差異。畬族拜堂儀式隆重,中堂照壁有大紅雙喜,橫眉書"鳳凰到此",左右書"安邦定國功建前朝帝嚳高辛親敕賜,駙馬金卿名垂后裔皇子王孫免差徭"。閩東畬家左右神堂所祀的地方神和祖公神的紅紙要重寫刷新。長幾桌上要放香案,祖牌、祖圖、斗燈等。幾桌上的一對喜燭長夜點燃忌半途熄滅。"拜堂"禮儀時,新娘先進廚房灶前小坐再轉回中堂行禮,有的畬村新娘先入洞房后再轉廳堂;有的畬村是拜堂后新娘與新郎先進廚房,新娘向灶門添一次火,然后再回新房。拜堂時,閩東風俗先由"主婚郎"用秤鉤鉤去新娘的紅蓋頭巾,新郎由伴郎引至廳堂,立于左側,先向天地,繼向"香火堂"祖宗牌位行三跪九叩禮,新娘則手執花手絹遮掩臉部,不拜。
畬族的新人床鋪帳眉上掛1串粽子,床鋪上放著嬰兒的轎車,車上放藍色的花尿布。入新房時,由新郎手執一對紅喜燭引路,新郎入洞房后,脫去衣冠出房招待宴席上的賓客。青年男女則前去"鬧洞房"。
畬族家庭人口一般是3至5人,7人以上人口較少。畬族家庭類型多是由父母和子女二代組成。三代同堂戶,一般是獨生子女家庭,或者是兄弟分家后,父母和尚未娶親的幼子同住的家庭。罕見四五代同堂者。在偏遠的貧困山區,單身戶占有相當的比例。畬族家庭成員在家庭中地位有別,分工不同。丈夫為一家之長,妻子為"內當家"。待兒子長大成人后,繼任家長。畬家視長子為"家督",他有支配財產與繼承宗祀的優先權,畬諺云:"長子阿爺(父親)職"。他是父親農業生產的有力助手,又兼有協助父親監督教養弟妹的責任。在不分家的多兄弟的家庭中,父親年老,也可由長子任家長,但這種現象在畬村較為少見。畬族家長作風民主,不獨斷專行,在三代同堂的家庭中,年富力強的當家人對其年邁體衰的父母的意見往往十分尊重。
畬家婦女與男子一樣,是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的創造者。凡家庭的重大事宜,婦女有權過問,有時可直接參與決斷,丈夫虐待妻子之事極少發生。當家的婦女,特別是大家庭中的老年婦女,家中巨細之事,她均有舉足輕重的發言權和決定權。有的畬村女子有繼承家產的權利。女子留家招婿,兄弟姐妹平等分享家產。過房到叔伯家和其他人家的女子,享有繼承權,任何人無權干涉。婦女失偶,她有權支配先夫的財產,并且還有招夫入贅的自主權,先夫家中的公婆叔伯無權干涉。浙西、浙南存在"娘家頭"習俗,即女兒出嫁后,受夫家虐待,可回娘家報告。娘家便組織親房叔伯、母舅等數十人到女婿家論理,直至女婿承認錯誤并保證不再重犯為止。去做"娘家頭"的路費,包括轎資,都由女婿家負責,并且可任意宰殺女婿家的雞、鴨、鵝、豬等烹食,他人不得干涉,故而,畬族很少發生虐待婦女的現象。畬家舅父權力很大,在畬族家庭中有特殊的地位。周應枚《畬民詩》云"一家珍重是生孩"(褚成允:《遂昌縣志》卷十一,《風俗畬民附》;周應枚:《畬民詩》。)。古時,嬰兒生而胎盤遲落,須得"圓盤",即將嬰兒的臍帶纏在木屐或凳腳上,讓其自然脫落。斷臍時,是男嬰,就把毛筆筒劈成竹片為之;是女嬰,就把吹火管劈成竹片為之。前者以求興文興業,后者以期理事旺家。這種畬村生育舊俗已漸廢。嬰兒落地后,以松樹葉和香鏡草(天南星科,石菖蒲)熬湯給產婦與嬰兒洗浴。洗浴時,先給嬰兒"開天門",即洗雙目,后"點龍鼻",即洗鼻子,再"開龍嘴",即洗嘴巴。再從頭部洗到胸部、四肢、臀部。并把胎盤貯于陶罐,埋在四季常青的大樹下。畬家古俗以泉水洗嬰,《長汀縣志》載:"生子墜地,浴泉間不避風日"。
上一篇: 老鼠為何在婚慶習俗中占重要位置?
下一篇: 花溪高坡的奇異婚俗——背牌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