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的舊社會,統治階級哪里會關心這個普通的民間藝人?幾十年的流浪生活,不但沒有改變色拉西的貧困狀況而且使他瀕于無處安身的悲慘境地,更談不上什么社會址位。
新中國成立后,出于黨對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視,對民族藝術家的關懷使色拉西的藝術天才獲得了新生。一九四九年,他被選入內蒙歌舞團。從此,他在黨的培養教育下,覺悟有了提高,思想有了進步,以更高的熱情刻苦鉆研演奏技巧,努力提高自己的馬頭琴演奏藝術水平,滿懷激情地為人民群眾服務。
人民群眾哺育了色拉西這位土生土長的藝術家,他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他了解人民,理解人民的心聲。他那動人的演奏技巧是與幾十年悲歡苦樂的生活經歷分不開的。
馬頭琴是蒙古民族一種古老的弓弦樂器,它的音色低沉,揮厚而又柔和。色拉西充分掌握和發揮了這一特色,使他的演奏優美動聽,別具一棍感人肺腑。他那藝術表現和演奏技巧的高度統一,給聽眾以水乳交融的和諧感,成為內蒙古著名的馬頭琴演奏藝術家。他演奏的優秀曲目主要有三部分:民間器樂曲,如:《巴譜》、《荷英花》等;古老宴歌,如:“《天上的風》、《雁》、《穆楚烈》等;抒情民歌,如:“《諾力格爾瑪》、《兄嫂》、《韓秀英》等。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