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是我國瓷器發展史上的極盛時期,尤其彩瓷得到巨大發展,器物造型豐富,紋飾繁多精美。在明清瓷器百花園中,有兩朵奇葩令人嘆為觀止,至今仍是收藏界熱捧的焦點,升值空間巨大。那就是青花和琺瑯彩。
明清是我國瓷器發展史上的極盛時期,尤其彩瓷得到巨大發展,器物造型豐富,紋飾繁多精美。在明清瓷器百花園中,有兩朵奇葩令人嘆為觀止,至今仍是收藏界熱捧的焦點,升值空間巨大。那就是青花和琺瑯彩。
藝術之美
“明清瓷器在古玩收藏中別具特色,即使沒有收藏價值,也有藝術價值。”7月29日,在海口一位收藏愛好者許先生家中,記者領略了明清瓷器的藝術之美。
一件是明永樂年間的青花折枝花卉瓜果紋梅瓶。此瓶小口、短頸、豐肩、圓腹至足部微外敞。瓶身青花繪折枝花卉、瓜果紋,花色濃翠、色如蘭寶;瓶內繪釉里紅瓜果紋。
而一件清乾隆年間的瓷胎畫琺瑯山水人物瓶,高僅10公分,小巧精致,可握于手中把玩。奇特的是畫法,為中西合璧,通身以琺瑯彩釉為地,頸足部繪蓮枝花卉、海水、回紋飾,腹部則對稱繪以四幅圖畫:山水圖和嬰婦圖。畫工細致到嬰婦圖的發須、睫毛,甚至光線透過窗戶打到人物臉部變幻的柔和色澤,都栩栩如生、恰到好處。
青花貴在鈷料
青花瓷又稱青花,是以鈷為色料,直接在胎上繪畫再施透明釉,經1300攝氏度高溫一次燒成的藍白兩色相間瓷器,被國外稱為中國的“國瓷”。最貴重的青花瓷,出自兩個朝代:元至正和明永樂,又稱至正型青花瓷和永宣型青花瓷。
許先生說,第一對至正型青花瓷瓶是1950年在英國博物館里發現的,從此人們才知道元代也有青花。元青花的珍貴,與進口料蘇麻離青有關。蘇麻離青原產于波斯卡山夸姆薩村,古文獻記載為明代鄭和下西洋時帶回中國,往往用于青花的點睛之筆。景德鎮后來結合高嶺土研制出的青花料,更勝一籌。
到了明代,青花瓷改變了元代形大、體重、胎厚的風格,變得薄厚適度,器型俊美,畫面疏朗、簡潔、明快。
青花瓷器歷來是藏家的寵兒。據了解,目前,我國國內現存各地傳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有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僅有200多件,可見元青花的稀缺。
在許先生眼中,青花的獨特之處在于三大方面。首先是畫工。青花的畫工非常繁褥,但繁而不俗。通過放大鏡,還可以見到蘇麻離青的暈散效果。其次,由于鈷料的作用,青花顏色濃郁、青翠。再者,由于青花通常先在瓷胎上作畫,罩上一層油后再燒制,能永不褪色。
琺瑯彩的中國特色
琺瑯彩起源于埃及,16世紀開始進入歐洲。當時,琺瑯彩是畫在銅器上的,在明朝景泰年間始傳入中國。琺瑯彩在中國的流傳,與康熙皇帝分不開。康熙26年,宮廷里請來一批法國畫師,專研如何將銅胎畫琺瑯釉彩應用在瓷器上,供皇家專用。至康熙56年,法國發明一種銅胎畫琺瑯,用于鼻煙壺、首飾盒上,當時供不應求,開創了中國瓷胎畫琺瑯的先河。
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瓷器,其花紋凸起有立體感,畫面瑰麗。到雍正時期,把琺瑯彩中花、鳥、竹、石與詩、書法融為一體,富麗中見古雅之風。這時期,粉彩瓷器的畫面也開始有了明暗、濃淡、深淺的變化與過渡。
2005年10月23日,清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在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以1億1548萬港元的天價成交,創造了清代瓷器拍賣新的世界記錄。
在眾多古玩中,琺瑯彩瓷器為何如此貴重?
許先生說,琺瑯彩反映的是藝術和歷史價值。當時,琺瑯彩為皇家專門訂制,每一件琺瑯彩瓷器都有記載,受皇室親自監控及嚴謹審查,繪畫絕少重復。
收藏須謹慎
明、清時期的瓷器,因距今較近,傳世品較多,加之當時仿制摹古之風盛行。藏家提醒,對明、清時期的瓷器鑒定,除了需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歷史知識有綜合性的了解外,還要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風貌和基本特征作規律性的認識和研究,形成了一定概念后,才能對瓷器進行科學鑒定。
近年來,青花瓷器的收藏隨著大勢走熱,行情越來越好,即使是民間器物,一件品相完好的清代青花瓷器真品目前至少也要幾萬甚至十幾萬元。而琺瑯彩,由于數量控制嚴禁格,身價自是不話下。記者了解到,在海南,涉及青花、琺瑯彩的收藏其實并不多。
許先生提醒,青花瓷和琺瑯彩真品很少,涉足此領域須異常謹慎。要有一定的歷史積累,對歷朝歷代的興衰變化,得有一定了解,因為瓷器的興衰也是隨著朝代而變化的。其次,還要看個人的財力和實踐經驗。特別是對檔次較高、價值貴重的瓷器,最好要有專業人士“掌眼”,切不可憑著感覺或者抱著投機撿漏的心理,盲目購買。
至于下一步,青花和琺瑯彩的升值空間如何?許先生認為,在各種拍賣會上,青花和琺瑯彩目前的價位已經非常高,下一步仍會有一定升值空間。但要象以前拍出連翻幾倍的“天價”,已不太可能。
藝術之美
“明清瓷器在古玩收藏中別具特色,即使沒有收藏價值,也有藝術價值。”7月29日,在海口一位收藏愛好者許先生家中,記者領略了明清瓷器的藝術之美。
一件是明永樂年間的青花折枝花卉瓜果紋梅瓶。此瓶小口、短頸、豐肩、圓腹至足部微外敞。瓶身青花繪折枝花卉、瓜果紋,花色濃翠、色如蘭寶;瓶內繪釉里紅瓜果紋。
而一件清乾隆年間的瓷胎畫琺瑯山水人物瓶,高僅10公分,小巧精致,可握于手中把玩。奇特的是畫法,為中西合璧,通身以琺瑯彩釉為地,頸足部繪蓮枝花卉、海水、回紋飾,腹部則對稱繪以四幅圖畫:山水圖和嬰婦圖。畫工細致到嬰婦圖的發須、睫毛,甚至光線透過窗戶打到人物臉部變幻的柔和色澤,都栩栩如生、恰到好處。
青花貴在鈷料
青花瓷又稱青花,是以鈷為色料,直接在胎上繪畫再施透明釉,經1300攝氏度高溫一次燒成的藍白兩色相間瓷器,被國外稱為中國的“國瓷”。最貴重的青花瓷,出自兩個朝代:元至正和明永樂,又稱至正型青花瓷和永宣型青花瓷。
許先生說,第一對至正型青花瓷瓶是1950年在英國博物館里發現的,從此人們才知道元代也有青花。元青花的珍貴,與進口料蘇麻離青有關。蘇麻離青原產于波斯卡山夸姆薩村,古文獻記載為明代鄭和下西洋時帶回中國,往往用于青花的點睛之筆。景德鎮后來結合高嶺土研制出的青花料,更勝一籌。
到了明代,青花瓷改變了元代形大、體重、胎厚的風格,變得薄厚適度,器型俊美,畫面疏朗、簡潔、明快。
青花瓷器歷來是藏家的寵兒。據了解,目前,我國國內現存各地傳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有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僅有200多件,可見元青花的稀缺。
在許先生眼中,青花的獨特之處在于三大方面。首先是畫工。青花的畫工非常繁褥,但繁而不俗。通過放大鏡,還可以見到蘇麻離青的暈散效果。其次,由于鈷料的作用,青花顏色濃郁、青翠。再者,由于青花通常先在瓷胎上作畫,罩上一層油后再燒制,能永不褪色。
琺瑯彩的中國特色
琺瑯彩起源于埃及,16世紀開始進入歐洲。當時,琺瑯彩是畫在銅器上的,在明朝景泰年間始傳入中國。琺瑯彩在中國的流傳,與康熙皇帝分不開。康熙26年,宮廷里請來一批法國畫師,專研如何將銅胎畫琺瑯釉彩應用在瓷器上,供皇家專用。至康熙56年,法國發明一種銅胎畫琺瑯,用于鼻煙壺、首飾盒上,當時供不應求,開創了中國瓷胎畫琺瑯的先河。
康熙時期的琺瑯彩瓷器,其花紋凸起有立體感,畫面瑰麗。到雍正時期,把琺瑯彩中花、鳥、竹、石與詩、書法融為一體,富麗中見古雅之風。這時期,粉彩瓷器的畫面也開始有了明暗、濃淡、深淺的變化與過渡。
2005年10月23日,清乾隆御制琺瑯彩“古月軒”題詩花石錦雞圖雙耳瓶,在香港蘇富比秋季拍賣會以1億1548萬港元的天價成交,創造了清代瓷器拍賣新的世界記錄。
在眾多古玩中,琺瑯彩瓷器為何如此貴重?
許先生說,琺瑯彩反映的是藝術和歷史價值。當時,琺瑯彩為皇家專門訂制,每一件琺瑯彩瓷器都有記載,受皇室親自監控及嚴謹審查,繪畫絕少重復。
收藏須謹慎
明、清時期的瓷器,因距今較近,傳世品較多,加之當時仿制摹古之風盛行。藏家提醒,對明、清時期的瓷器鑒定,除了需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歷史知識有綜合性的了解外,還要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風貌和基本特征作規律性的認識和研究,形成了一定概念后,才能對瓷器進行科學鑒定。
近年來,青花瓷器的收藏隨著大勢走熱,行情越來越好,即使是民間器物,一件品相完好的清代青花瓷器真品目前至少也要幾萬甚至十幾萬元。而琺瑯彩,由于數量控制嚴禁格,身價自是不話下。記者了解到,在海南,涉及青花、琺瑯彩的收藏其實并不多。
許先生提醒,青花瓷和琺瑯彩真品很少,涉足此領域須異常謹慎。要有一定的歷史積累,對歷朝歷代的興衰變化,得有一定了解,因為瓷器的興衰也是隨著朝代而變化的。其次,還要看個人的財力和實踐經驗。特別是對檔次較高、價值貴重的瓷器,最好要有專業人士“掌眼”,切不可憑著感覺或者抱著投機撿漏的心理,盲目購買。
至于下一步,青花和琺瑯彩的升值空間如何?許先生認為,在各種拍賣會上,青花和琺瑯彩目前的價位已經非常高,下一步仍會有一定升值空間。但要象以前拍出連翻幾倍的“天價”,已不太可能。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