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這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在《涼州詞》中給我們留下的關于羌族人的最鮮活的印象了吧?
那么,古時的“胡人”,今日的羌人,他們的婚姻是怎樣的一種形式呢?讓我們走入一道走進羌人的世界里去走一走,看一看吧。
古時“胡人”婚俗
解放前,岷江上游地區的羌族盛行指腹婚、娃娃親、買賣親、調換親等,講究門當戶對,有“窮找窮嫁,富找富配”的說法。男女一旦訂親就要刻意回避,少見面。還存在“兄死弟娶寡嫂,弟喪兄納弟婦”的現象,這是古代遺留下來的規矩。《后漢書·西羌傳》記載:“父沒則妻后母,兄亡則納厘嫂,故國無鰥寡,種類繁熾。”這對于人口、財產的外流起到了很好的限制、補救作用,筆者的祖輩中還發生過哥哥離家出走,一去不歸,弟弟娶嫂子為妻的事,可見羌族這一習俗的古老和延續性。
茂縣盛行女大于男的婚姻,過去,羌族的青年男女沒有選擇配偶和自由戀愛的權利,因幼小時即由父母代訂婚約,甚至指腹為婚。擇婚時,講究門當戶對和親上加親。在結婚年齡上往往女大於男,因此,羌族地區流行著這樣一首民謠:“六月麥子正揚花,丈夫還是奶娃娃,哪天等得夫長大,落了葉子謝了花。”
羌族人婚后一般不許棄婚(離婚),若家庭不和或妻子沒有生育,男方可另娶,但女方則不行,一旦男方出走,女方只有等男方在外面和別人成親后才能考慮再嫁,而且只能嫁給伯伯或小叔子為妻。寡婦再婚較普遍,不受限制,父母不得干涉,也不能歧視。有謠曰:“頭嫁由爹媽,三嫁由自身”。
羌漢通婚年代久遠,以漢族入贅為多,贅婿隨妻姓,死后須經族人同意方可入祖墳,流傳有“招女婿上門,好比買騾子”的說法。茂縣還有搶婚的習俗,《舊唐書》所謂“貧家竊女而去”說的就是這種婚俗。若男方向女方求親不成,則邀好友數人,乘女方外出時將其搶回,強行成婚,一旦女方同意即到男家,五天后由男方父母背上禮物去女方家求情,再補辦婚禮。若女方不允,成婚后可偷跑回家,搶婚也有搶閨女的,但以搶寡婦為多。
求婚多由男方請媒人提著酒到女方家去求婚,若女方收下酒就表示同意,反之則不愿結親。雙方同意后,男方即攜帶禮物到女方家舉行訂婚儀式,議定結婚的彩禮。貧苦農民往往因湊不起彩禮和各種費用而不能結婚,終生過著獨身生活或者為了結婚而不得不借債,有的兒女已經成人,而債錢利息尚未還清。
嫁人要辦"花月酒" 。結婚的頭一天,由女方辦“花月酒”,新郎和他的同輩的親友、介紹人一齊到女方家去赴宴,并抬著花轎到女方家接親。這天晚上,新娘邀請全寨的姑娘“話夜”,通宵唱歌跳鍋莊舞。黎明時分,男方接親的人催新娘上轎,新娘與家人潤淚,并由兄長背上轎去。新娘到了新郎家,新郎的兄弟或表弟把新郎背進新房,隨后即拜堂。結婚三天后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并帶去酒肉等禮物。往后新娘便留在娘家,到當年的臘月二十七八日,新娘才回歸夫家。
現在的羌族婚禮
讓我們以見證四川阿壩州羌族婚禮全程的方式來了解現在的羌族婚俗吧。
羌族是我國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四川省茂汶縣、汶川縣、松潘縣境內。羌族稱結婚為結親。如果整個寨子都呈現出一片喜氣洋洋的氛圍中,那就一定是有人結親了。媒人——熱心的紅爺穿針引線,男子女子雙方的父母口頭承諾了婚事,“許口酒”便成了人們的飯桌上的話題。于是,紅爺會繼續來回奔忙,等到小伙子姑娘互相點頭,“小訂酒”、“大訂酒”的酒香便會飄蕩在羌寨里。“送日子”之后,兩家就投入隆重繁雜的婚禮籌備中,期待著迎接嫁娶的日子──女方家花夜、男方家正宴。無論是“花夜”,還是“正宴”,嫁娶的兩個寨子都要鬧騰騰地慶賀幾天。
“花夜”的前一天,男方派出能說會道的迎親隊到女方家迎娶。此時,女方家中高朋滿堂,同族人頤指氣使。因為在羌寨,嫁女方是輸家,娶親方家是贏家,所以“花夜”這天,女方就要設法“出氣”,刁難刁難男方。所謂“刁難”主要是通過盤歌的方式損對方幾句。盤歌即以歌盤問之意。盤歌方式為一問一答,內容包日常生活、勞動生產、文化知識,問天、問地、問新人,形式隨意,風趣。面對面的用歌詞“唱罵”鬧著玩,女方解氣,男方家也不生氣。女方家里美酒佳肴款待迎親的人,羌寨里寨飛揚著歡樂的娶親歌。
女方用美酒佳肴款待迎親的人
女方用美酒佳肴款待迎親的人
前來迎親的人吹奏出喜慶
一片歡樂的氣氛
就要穿上嫁衣的新娘沒有時間邊聽邊樂邊害羞,她會去到祖先的墳前,拜別賜予她姓氏的先人。家里盤歌對得歡,屋外新娘的心象卻踢翻了五味瓶,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全涌上來。撒拉子的聲音吹起,新娘子淚落如珠,凄凄戚戚的“留念調”盤旋在墳頭,喜中含悲。
迎親的人吹奏著撒拉子
次日吉時一到,撒拉子吹響“離娘調”。女家族人的心情頓時揪起,新娘子閨房里哭著不出門,喊一聲“阿媽”淚長流。母親和姑嫂也跟著哭。這時是新娘不急紅爺急,忙著左勸右勸,生怕誤了吉日良辰。臨到出門前,新娘由伴娘(羌族人里伴娘是明年的準新娘。)扶到神龕前,邊哭邊拜別父母、兄長、族人。這就是“哭嫁”。拜完祖宗,新娘轉身便向大門走去,長輩們跟在身后反復叮嚀“規規矩矩地走出去,千萬別回頭”。門口“釋比”(端公)早已端著插小白旗的饃饃等新娘從饃饃下面走出大門。羌人管這叫“離雛”。然后,新娘的舅舅一邊給新娘掛上紅綢,嘴里一邊念著祝福的話。有人唱起哭嫁歌,新娘的兄弟便將新娘背上迎親車。迎親和送親的隊伍便浩浩蕩蕩、熱熱鬧鬧的涌向新郎家。
新郎準備出發接新娘了!
男方出發前的準備
在羌族婚禮中要給新郎“掛紅“,這是羌族的重要禮儀,主要對遠方來的客人、本民族的英雄、受人尊敬的老人、遇到喜事的新人等舉行,以示尊敬和愛戴。相比之下,給新郎掛的紅是最多的,由于給新郎掛紅的人很多,往往一場婚禮下來,新郎就會被紅布紅綢裹的全身紅色,盡顯喜慶之氣。!
出發前的第一次酒
再披點紅掛點彩!
掛紅越多祝福越多,滿身的喜慶
又有人來敬酒
終于要出發啦
迎親的隊伍停在寨門外,新郎站在院壩里凝望門外,“釋比”在門口放著做“攆煞”的條桌。新娘由迎親的人從車上背下來,后面長長的送親隊伍背著新娘的嫁妝。到了門口,新娘還不能即刻進門。“釋比”神情嚴肅,口里念念有詞,手夸張作著手勢,驅趕附在新娘身上的“殺氣”。古老的咒語從“釋比”嘴里喃出化為一串串平安的珠連掛在新人的胸前。
院子內外、房屋頂立滿了來賀喜的族人。族人怕這股“殺氣”沖殺了自己,都離的遠遠的不敢對著新娘。新郎這時候站在“釋比”旁邊,滿臉喜氣望著門口頂紅蓋頭的新娘。正午十二點,新娘由女紅爺牽著交給新郎。
背著新娘上轎子
新娘子上轎!
起轎!
真正的出嫁了
路上
抬轎子的人也累了?
哦,原來是轎子里的小人鬧了。
到新家嘍!
迎親和送親的隊伍快到男家時,早有新郎的姑婆、姑母、姨婆、姨娘在大門外等候,她們一手執香,一手端酒,給送親的人敬酒,
隨著“釋比”一聲吆喝“主家迎新人”,攆殺法事做完。新娘由紅爺牽著交給新郎。眾人圍上來鏃涌著一對新人進入堂屋,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以上絕大部分都是傳統的婚禮儀式,只有一樣是新生的,就是村長拿出結婚證宣布這對新人為合法夫妻。拜堂后新娘就正式成為這家的人了。大伙用羌人獨有的儀式“掛紅”將吉祥和祝福掛在新人的身上。“掛紅”儀式也是顯示主家人品和地位的一種方式。掛紅的人越多表示主家的為人愛戴,受人尊敬。紅艷艷的祝福掛起來,喜洋洋的新人裹起來,歡樂的歌謠唱起來。
男方給送親的人敬酒
與此同時,支客司在院子里邊唱著接客詞,邊給送親的客人一一敬酒。送親客答詞,討“封錢”。屋里屋外的歡聲笑語,飄蕩在山谷中。之后,撒拉子吹響開席調,正宴開始。正宴期間吹撒拉子的嗩吶手權力最大,撒拉子吹響客人才能入席。首先入席的是送親的正客,客人入席后廚房久不上菜,撒拉子就會鬧喳喳吹響起來,吹(催)廚師快點上菜。席間新人由支客司帶著給每桌的客人敬酒敬煙。敬酒敬煙的過程中,新郎新娘既認識了雙方的親人,又接受了人們的祝福。
新人拜高堂
正宴開過,主家在院子里燃起旺旺的篝火。來客們圍著篝火跳起歡快的沙朗。阿妹妹變幻的舞步搖著哥哥圓圓的夢想,婉轉的歌聲撩撥著心弦,唱醉了篝火。踏歌一般人們用最豪放的情緒抒發著最原始的心境。
一場沙朗跳完,已屆子夜時分。堂屋里早已擺好了干盤子等著對盤歌。當“花兒納結”對起來,屋里屋外擠滿了人。屋里的人對的熱鬧,屋外的人進不去在外著急。拉開嗓子唱到“月亮哥哥出來喲喂,屋面的人唱的歡呀。一張桌子幾個腳喲喂,桌上擺的什么盤呀。花兒納結”。盤歌一對起來,撒拉子也吹的緊。歌聲一停撒拉子就響起來,撒拉子一停,歌聲必起。撒拉子一停,該應答的歌聲沒唱起來就要罰酒一杯。婚禮上唱的“花兒納吉”主要是唱贊新郎新娘的。“我家姑娘年齡小,針線活兒沒學好呀(花兒納吉)”“你家姑娘聰明呀又能干,心靈手又巧呀(花兒納吉)。”這一問一答,歌聲、笑聲、碰杯聲,人們釋放著各自的情感。鬧到深夜,才在意由未盡中漸漸離去。
婚禮次天是謝紅日,新郎新娘帶著一個豬頭,一根豬尾巴,去謝“女紅爺”。豬嘴巴含著豬尾巴,表示這件事有頭有尾,圓圓滿滿。紅爺看著這對由她牽線走到一塊的新人,口中送上無盡的祝福。
謝完紅就是“回門”了。“回門”要看兩家相隔的距離,相隔近的謝紅的當天就回門,相隔遠的有三天后回門的,有九天后回門的。
回門的時候新郎跟著送親的隊伍,帶上新娘回到外家(女方家)。他會在女方家里住上三天或者九天,然后才回到自己家。 以后平淡而漫長的歲月中,浪漫的是丈夫田間耕作的吆喝聲,妻子村里家中伴隨夕陽升起的炊煙,石屋里孩兒喚奶的哭聲……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