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水江支流、仰阿莎湖邊的中都河溯河而上,約莫七、八里,山回路轉,在大樹參天蔽日的兩山之間,有一片開闊地,開闊地上有村莊、農田,河水把農田和村莊隔開。村子在河東岸,依山而建,大多為吊腳樓,房子多蓋木皮,三座風雨橋橫跨在河水上,這就是劍河縣久仰鄉巫交村。
巫交村是有138戶766人的苗族村寨,座落在劍河百里闊葉林帶,海拔920米,處于劍河、臺江兩縣交界,歷史上是劍河至臺江的主要通道。巫交村苗語叫Oub jaof ghaob Cenb,意思是上面的山溝,最早見于《清江志》稱巫交姑,以后稱巫腳嶺,乾隆《清江志》記載,當時巫交村有40戶202人。巫交苗族屬“九黎”和“東夷氏族集團”的后裔,是劍河縣境苗族三大支系“西”、“方”、“柳”中的“西”支。劍河縣境苗族先祖由江淮至洞庭至榕江至昂英、昂宿遷久臉,后又分遷,“西支”遷出90人,“方支” 遷出70人,“柳支” 遷出30人。巫交先祖“西支”祖西抗遷至奉黨,傳7代后,一部分遷巫溜、巫里、黨開、擺偉、夭那等地,一部分遷巫交。艱難的遷徙史,讓苗族人銘刻在心,雖然沒有文字,但遷徙的過程被他們用繡花、舞蹈等形式記錄了下來。
這里的人們穿著很奇特,男女衣著全用自織自染藏青色布縫制,男人戴8字帶鎖項鏈,包頭帕,其帕寬16至20厘米,長4.2至5米,折疊成5厘米寬,裹成圓盤狀,如戴一個小斗笠,頭中兩端有23至26厘米的穗子,編結為網狀,其后插入小鮮花數枝,褲長及踝骨,褲腰、褲腳特大,褲腳43至46厘米,最大的可達60厘米。女人衣服為無領右衽大襟衣,襟綴有布扣3至4顆,衣服分為夾衣、盛裝和便裝3種。穿盛裝時,腹部圍藏青色圍腰,背后衣擺蓋住裙子一半多,褶裙四百余皺折,裹腿,全身藏青色??此麄兊闹b,便感覺一陣古風迎面而來。
雖處偏僻之地,但許是沾了山水的靈氣,巫交苗族群眾“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男女老少能歌善舞,其多聲部情歌、木鼓舞和蘆笙舞遠近聞名。多聲部情歌音調委婉,曲調跌宕優美。木鼓舞和蘆笙舞節奏歡快,動作奔放。木鼓舞劍河縣僅巫交一村有,因而又稱巫交木鼓舞。巫交木鼓舞以木鼓為伴奏樂器,木鼓立于舞場的正中靠后,由一人敲擊木鼓,木鼓是用楠木掘空,兩頭蒙上水牛皮,再釘上竹釘而成,敲擊出來的聲音脆而不散、實而不悶。男女舞者在木鼓聲的伴奏下,各自從左右兩邊相對而出。手腳舞動時方向相同,舞姿舒緩、瀟灑自如,男女舞者相互交叉,又相互平排,舞姿多種多樣。隨著鼓點節奏的加快,男女舞者也隨之逐漸圍成圓圈,相互交錯,手腳舞動的弧度很大,動作粗獷豪放,敲擊木鼓者與男女舞者一呼一應地發出瘋狂的喊叫聲。巫交木鼓舞具有較強的表演性,是劍河縣最為獨特的民間舞蹈。
蘆笙舞是以蘆笙為伴奏樂器,吹奏者便是引舞者,人們隨著引舞者的樂曲節奏和舞步舞姿,圍成圓圈或半圓圈同舞,并沿逆時針方向作圓形運動。巫交蘆笙舞流傳比較久遠,其舞姿優美,動作瀟灑,其基本動作是:舞者繞吹蘆笙者沿逆時針方向走幾小步,停止;右腳向左腳靠攏之同時,跺地一次,右腳跺地抬起后,即朝右邊邁開落地,同時左腳抬起向右腳靠攏跺地一次;原地跺腳(左右輪流),并慢慢右轉體360度,手隨腳任其后交叉自然擺動。許是血液里流著祖先堅韌的執著吧!巫交蘆笙舞十一種舞步隱含有不同的意思,這些舞步反映了苗族先民們的遷徙歷程:
一、舞者繞蘆笙沿反時針方向橫走兩步,吸左腳,身體向正前方擺動,踢右腿,雙手前后擺動;復原前動作二次;停一步,左腳向前跨進一步,右腳左腳靠攏的同時,轉體360度,原地左右踢腿,反手拐180度結束。表示先民們沿河而上,要到很遠的地方去。
二、順時針橫走兩步,吸左腳,身體向上前方擺動一次、踢右腿;復原前動作二次;停一步,身體向上前擺動一次,向左橫走兩步,反手拐180度,再左橫走兩步,右橫走兩步,順手拐180度,行走時雙手在面前擺動。表示先民們來到山九千、寨七萬(“九千”、“七萬”是形容多數,指今榕江、劍河、臺江、雷山交界處的劍河縣境屬地昂英、昂宿一帶)。
三、順時針橫走兩步,吸左腳,身體向正前方擺動,踢右腿,雙手自由擺動;復原前動作二次;停一步,男的左腿向前跨一步,右腿跟上后,反手拐360度成里圈;女的同時順拐360度走外圈,這時,男女同時行進四步,反手拐180度。表示先民們來到黨故松計(今劍河縣太擁鄉久臉寨東南半華里的山坳上)。
四、順時針橫走兩步,吸左腳,抬右腿,擺同邊手;復原前動作二次;原地跺腳,右手向面前下擊,左手反拐,呼勞動號聲,大擺動,轉體360度,復踢左右腿,順轉身180度。表示先民們來到南東、巫西。
五、后轉身行進,左轉180度,踢右腿,大擺動順轉體360度;邊轉體邊左踢右踢四次;復原前動作,最后轉體360度結束,表示又來到九將方、丟將方(意思為九山九嶺,指一個多山的地方)。
六、身體向正前行走兩步,側身擺同邊手,向左向右各前進兩步,復原前動作,邊走邊變成方隊,順時針轉體180度,復原前動作,再順轉體180度,復原前動作,男女間插,單列行進。表示先民們來到了耶丁翁嶺(今久仰鄉久仰、畢下村)。
七、身體正轉行進,雙手大擺動,原地跺腳,停一步,轉體360度,向前行進三步,后退三步,順拐手360度,表示來到奉黨。
八、順時針橫走兩步,吸左腳,踢左右腿;復原前動作二次;停一步,男女相靠,轉頭反耳傳情。行走時雙手自由擺動。表示來到巫留、擺偉。
九、右腳墊步,左腿踢跳,橫墊兩步,再左右踢跳,復原前動作。踢跳時雙手自由擺動。表示來到巫交。
十、身體正前,雙手大擺動自由行進兩步,接著側身大掖步,左右各掖一次,復原前動作。男女列成方隊,走時裝步,單列行走,分男女兩圈,最后男女間插,單列結束。表示先民們最后散居巫交、反排。
十一、身體正前,左腳起步,右腳跟上兩步,成弓箭步,左手叉腰,右手側手招手兩下,復原前動作,后走成“8”字形,最后男女間插,單列出場結束。行進時,全身柔動。表示先民們定居巫交、反排后又發展,歡迎部分先民定居他鄉。
一部遷徙史,融進了生活,融入了笙歌舞蹈,這就是苗族。
為了娛樂的需要,巫交苗族群眾自發組建蘆笙舞和木鼓舞表演隊,節日給鄉親們演出和應邀為周邊村寨表演。1990年后,以楊開員為隊長的巫交農民舞蹈表演隊走出大山,參加各種演出比賽,多聲部情歌、久仰飛歌、蘆笙舞和木鼓舞才為外人所認識,并在比賽中得到觀眾的好評,取得很好的成績:1994年,巫交蘆笙隊代表黔東南州參加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文藝表演獲第二名;1999年,巫交蘆笙舞獲凱里國際蘆笙節二等獎;2000年,巫交蘆笙舞獲凱里服飾文化節二等獎;2002年,巫交蘆笙舞獲凱里國際蘆笙節二等獎;2004年,巫交村楊開員、楊開勇、梁秀花、張文花四名歌手在中央電視臺主辦的“清逸.佳雪杯”CCTV西部民歌電視大賽上,演唱的《久仰情歌》對唱組榮獲銅獎;2005年貴州省第十屆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巫交木鼓舞獲二等獎,久仰情歌獲三等獎;2007年中國器樂電視大賽,特邀巫交農民舞蹈表演隊參加展演。而最讓表演隊員難忘和自豪的是,1998年在都勻召開的中國南方市長會議上,隊員們得到了時為國家副主席胡錦濤的接見。
無疑,巫交是偏僻的村莊,可這里的人們生活得很充實,他們有歌聲作伴,有舞蹈相娛,在莽莽叢林中詩意般地生存。置身巫交,恍入桃花源仙境,脫卻塵世紛擾。清幽巫交,古樸巫交,歌舞巫交,使人純情,令人向往。
游客
支持。但是,有一點想說說,巫交按苗語的意思為“水的盡頭”,應解釋為“水源”。
2009-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