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德江土家舞龍藝術
歡樂祥和鬧元宵
德江縣有一個沿襲上百年的傳統習俗——舞龍。元宵節,當地人以舞龍燈來祈求平安、富裕、健康。德江過年最刺激的要數正月十五晚上的化龍了,俗稱‘炸龍燈’。
“黃龍翻騰出人海,火樹銀花不夜天。”今年元宵節,記者在德江縣城所在地青龍鎮,目睹了土家人玩龍炸龍的精彩場面。
2月9日12時剛過,幾十條龍燈隊陸續上街,一輛輛彩車緩緩行駛,一條條土家巨龍沿街翻騰、叩首、擺尾,其間夾雜翩翩起舞的民間花燈隊。城區主干道開始沸騰,鑼鼓聲、鞭炮聲、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成了歡樂的海洋。
游行持續2個多小時,街道才歸于平靜。人們紛紛回家吃大年飯,為晚上的“炸龍”做準備。
17時左右,鞭炮聲漸漸稠密。各路龍燈脫去龍衣,重現大街,迎接人們轟炸。舞龍者身著短褲,光著膀子,頭扎紅巾,臂纏布帶,在燈龍火把的照耀下,敲鑼打鼓,開始沿街逐戶恭賀送福。
這時,主人家早已備好成箱、成堆的煙花爆竹,并請來幫手,只要舞龍一出現便將數十桿鞭炮和幾十筒煙花對龍燈進行密集轟炸。居民不分老少,圍追堵截,爭相追炸。隨著各路龍燈的相繼出現,38條龍燈把整個縣城“煮”開了,萬人空巷,火光沖天。
在城區十字路口,三五條龍纏繞在一起,上百桿鞭炮發出震耳之聲,紙屑翻飛,驚叫聲一浪高過一浪。舞龍者跌跌撞撞,相互攙扶,在火光的映照下,只見一堆發亮的背在蠕動,人聲鼎沸,煙霧彌漫,空氣中充斥著刺鼻的火藥味,整個縣城只有震撼和宣泄。
悠久的土家舞龍史
早在永樂八年(1410年),德江就有了“舞龍求雨”的圖文記載;同治年間,以龍為載體的酬神娛人活動已很規范;民國時期,舞龍從過去的村村寨寨集中到縣城,但舞龍套路尤其是舞龍絕活已大不如前,唯有炸龍一年勝過一年。突出表現為用鞭炮密集轟炸、用煙花猛烈噴灼和黃煙連續熏。現存的土家舞龍,主要是指春節期間土家人舉辦的以龍酬神娛人的系列文化活動。2000年,德江縣城舉辦了“千禧龍年舞龍比賽”,千龍聚會,萬民歡呼,場面十分壯觀。
豐厚的土家舞龍文化
德江舞龍活動以前是很講究的,主要包括“起水”、“亮龍”、“送帖子”、“入戶舞龍”、“送龍寶”、“賽龍”、“炸龍”、“燒龍”等環節。龍燈隊事先要給“龍”到的人家送拜帖,讓這家人做好接“龍”準備。現在程序簡化了,但大伙出錢舞龍、舞龍表演、入戶拜年、賽龍、炸龍的主打精彩項目不少,熱情不減。
德江土家龍燈按制作材料分為草龍、箍龍、布龍、紙龍四種;按五行分,有青龍、紅龍、綠龍、藍龍、黃龍五種,按長短分,有大龍(30至50米),小龍(俗稱龍崽,10至15米)兩種。德江土家龍,一般為9節,長度30至40米不等,最多的有49節,長度可達400米。目前,該縣龍燈以30至40米的龍為主。
德江土家舞龍最精彩之處,一是賽龍,二是炸龍。春節舞龍,天南地北,大同小異,獨德江土龍迥異,其獨特之處,就是德江人玩龍燈不是玩而是炸。“炸”代表了德江土家舞龍的原始、勇猛、野性。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德江人都要扶老攜幼云集縣城,觀賞一年一度的舞龍盛會。
正月十四,城鄉龍燈齊聚縣城,各施絕技,盡展風采。早上9、10點,一條條身著各種色彩的長龍相繼出場,鑼鼓喧天,一路涌動。只見一條條巨龍上下翻騰,吞云吐霧,一路狂奔,亭子、地古事在上百土家男兒的簇擁下緊跟其后,長號入云,鑼鼓喧天,浩浩蕩蕩,在黃煙的烘托下,亭子上的“嫦娥”如云中漫步,“地古事”上的姜太公似在岸上逍遙,陰陽交匯,天地渾然一體,萬民歡騰。近年來,一些企業、社團組織、知名人事紛紛參加舞龍活動,比賽龍燈數目繁多,形態各異,集故事性、娛樂性、商業性為一體,為土家舞龍活動注入了新的內容。
正月十五日晚上,是舞龍的高潮。
2006年,《德江土家舞龍》被列入貴州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