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他們的先民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自己民族的敬老尊賢的傳統。
在侗家人的心目中,老年人由于年事高,是開發山 ,建設家鄉的前輩,富有農業生產技術,社會斗爭經驗,通曉處世做人道理,待人接物禮儀,熟悉本民族歷史掌故,民間口頭文學的賢能師長。因此,年輕人對老年人是尊敬愛護的。是敬老尊賢還是厭老嫉賢?是他們衡量一個年輕人道德品質優劣的尺度。
按照侗家人的習慣,年輕人對老年人的稱呼,無論家境貧富、社會地位高低,一般都不直呼其名,而是依據輩分行次和品行特長來稱呼。比如,對一向熱心公益和舍已為群的老年男子或老年婦女通常分別稱“探娃公”、“探娃雜”;對擅長建橋技術或善于創配蘆笙曲調的老年男子就分別稱“桑條公”、“桑倫公”;對巧織侗錦手藝超群或能創作長篇優秀民歌才華出眾的老年婦女則分別叫“桑灘雜”、“桑嘎雜”。
居家、社交均講規矩。老少同堂,年青人須請老年人坐在明亮溫暖有靠背舒適的位置;新谷成熟,年輕人要把第一碗新米飯恭恭敬敬地雙手端給老年人嘗新;家的肉魚美味,好糯米酒,各戶辦“紅白喜事”(紅喜是結婚酒, 白喜指老年人去世酒),酒席筵前,年輕人要先給老年人夾菜斟酒。盛夏,天氣悶熱, 年輕人多讓老年人在干爽涼快的地方就寢;隆冬,天寒地凍,年輕人晚上常用蓋緊盛熱水的葫蘆放在老年人的蓋被下烘床,有的叫小孩陪老年人睡覺暖腳。寨上有重大興革事宜,喜慶豐收,過民族傳統佳節舉行集體性的議事、祭祀、娛樂的場合,總是安排老年人坐首席,即尊貴而顯眼的位子,并先請老年人講述本民族遷徒,繁衍情形,昔日侗鄉發生過哪些重大歷史事件,出現過哪些著名英雄人物及可歌可泣的事跡,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術。
新建鼓樓、石板坪、風雨橋、風雨亭竣工之日,眾人照例推舉熱心公益和舍已為群并長于建筑技術的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栽美”(類似剪彩)。年輕人在鼓樓、石板坪、風雨橋、風雨亭歇息拉話,見老年人來都不約而同地主動讓座。后生晚上“走寨坐妹”(戀愛方式),若老年人一時還在場,他(她)們便先同老年人閑談農事、家常,有的彈唱《敬老琵琶歌》《贊老琵琶歌》,待老年人離開(老年人大都通情達理,坐一會就離去),才能轉話題。
年輕人與老年人交談, 要用請教口吻,切忌自夸,翹二郎腿,搖頭舞手;不說低級趣味事,粗野話;有事必須經過老年人面前時,要先道聲“欠禮”!年輕人在狹窄小道與老年人相遇,就立即退讓外邊,讓老年人先通行;遇老年人過窄小木筏橋、石板橋,則先攙扶老年人過橋;逢老年人挑擔或扛柴吃力,大都樂意表示“換肩”,即幫挑幫扛一段路程,有時幫挑幫扛到老年人的家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年輕人對鰥寡老人的關懷體貼。青少年人逢年過節或在自己過生日老人過生日時,作興給老年人送一些干柴或一點糯米粑、酸草魚、鮮瓜果之類禮品,有的幫洗衣裙補被子;也有的登屋檐翻瓦補漏……表示敬老尊賢之意。
上一篇: 僳僳族男女戀愛暗號多又多
下一篇: 花腰傣 姑娘腰上風情萬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