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腳后跟”是貴州東南一帶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種活動。侗族小伙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會在趕場的時候,悄悄地跟在對方身后,故意踩一下對方的腳后跟。對方被踩了,回過頭來覺得這個小伙子自己中意,便會跟著對方走,一直走出場外,兩人悄悄細談。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裝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發現對方不跟出來,也就作罷,再進場另覓對象。
在我國侗族部分地區有“夜娶”、“夜嫁”的習慣。娶親一般都是深夜。男家三十多人的迎親隊伍,除吹鼓手外,每人舉著一個松明火把,穿山過坳,越溪串案,火紅一片,活象一條翻騰跳躍的火龍;再加上嗩吶鑼鼓的敲打和吹奏,在這寂靜的偏鄉僻寨,越發顯得歡快和火熱。
夜行十余里,迎親隊伍到達新娘的團寨里,但團門緊閉(每個團有一張大門)原來這里不可輕易進門,設有道道“歌卡”。迎親隊伍每經一道“歌卡”,都要對歌。一盤一對應答如流,方許進去,進了團門,是否接出新娘,還要費力氣突破最后一關,因為新娘屋里對歌手云集,即興盤問。什么古往今來,天文地理,時事政策,隨意編成,脫口而出,這就需要迎親的男家歌手隨機應變,很快地巧妙地對答出來,方可發親。這確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
盤問對答畢,女家宣布發親。新娘頭戴侗帕,頸掛項圈,身著大襟花邊盛裝,由女伴陪同,右手舉著桐油紙傘(據聞可避邪),在鼓手熱烈歡快的吹奏下上路。如果在途中遇到另外一支迎親隊伍,新朗和新娘必須交換腰帶,互相“換喜”。
當迎親隊伍來到男家的門前,即鳴放鞭炮,新娘暫停門外片刻,以等待“進門儀式”。一位五十開外的老人,負責舉行迎親儀式。
這套為時十來分鐘的儀式完畢,新娘才在鞭炮聲中進入洞房,稍事歇息便吃“半夜飯”。飯后便開始對歌。新娘和一群女伴在房里,新郎和一群男伴在門外,互相對唱,一直唱到次日凌晨。
有意思的是,新娘新郎成親,并不“坐家”(夫妻同居)。次日,新娘吃罷豐盛的“百盤宴”(來參加婚禮的人不帶其他賀禮,各帶一盤最有侗鄉特色的腌魚、腌鴨、腌肉之類的東西,便由女伴陪同回娘家。以后新郎去女家做客,一旦女方有了身孕,新娘才一邊挑著稻草(男耕)一邊挑著紡車(女織)來到男家定居。從這時候起,才算是真正的夫婦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