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五十周年前夕,我隨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走遍中國”欄目的大型電視文化系列片《穿越紅水河》攝制組,赴“廣西銅鼓藝術之鄉”——革命老區東蘭縣拍攝該縣專集《活著的銅鼓》。 銅鼓在春秋時期已經出現,是南方壯、瑤、苗等各民族的打擊樂器,即唐代劉恂在《嶺表錄異》中所說的:“蠻夷之樂有銅鼓焉。”史學界有“北鼎南鼓”之說,可見銅鼓在歷史上的地位。全國現收藏有銅鼓1400多面,大多數在中南、西南各省(區),廣西收藏最多,東蘭縣就有612面。東蘭的銅鼓都分散收藏在群眾家中,縣政協主席陳燿靈個人收藏就有76面,是目前所知全國個人收藏銅鼓最多的一個。陳燿靈收藏的銅鼓種類多樣,形狀各異,有石寨山型、遵義型、麻江型等等。最大的直徑52厘米,最小的22厘米。最重的30公斤,最輕的2.5公斤。有平面曲腰敞底的,有凸面凸腰凸底的;有反彈琵琶“飛天”背著的,有散花天女擎著的;有古代力士舉著的,有送子娘娘捧著的。有的做工十分精細,有的線條非常粗獷。有的聲音清脆,有的聲音低沉。有的使勁敲打方聽到蠅蠅之聲,有的輕輕一撥便發出洪亮的美妙之音,似欲繞梁三日,久久不息…… 陳燿靈收藏銅鼓有著不平凡的經歷,每一面銅鼓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 三落銅鼓岸 陳燿靈出生在東蘭縣三弄瑤族鄉三合村三結屯,這是一個壯、瑤族聚居的小山寨。壯、謠族是兩個對銅鼓情有獨鐘的民族,每逢年過節,紅白喜事,村民都敲打銅鼓,以示喜慶吉祥。陳燿靈從小就受到銅鼓文化的熏陶,與銅鼓結下不懈之緣。 13歲那年,陳燿靈離家到20多公里外的紅水河邊上初中。從一個吃水都很困難的小山寨,來到波濤洶涌的紅水河畔,陳燿靈的心胸驟然開闊起來。早晨,他和同學去河邊洗臉,不慎滑落進了河里。從小生長在缺水的山區里的他,此時像一只旱鴨子一樣在灘險流急的紅水河里撲騰。同他一起去河邊的幾位同學,都是和他一樣沒有一點水性的“旱鴨子”,一個個都嚇呆了。所幸的是,陳燿靈只在水里沉浮了三次,就被急流沖到了岸邊。 受此虛驚之后,陳燿靈和同村的一位同學決定學習游泳。星期天,他倆偷偷來到紅水河邊,想背著老師同學自練游泳。他們選了一處水面比較平靜的地方下水。可是,這對“旱鴨子”萬萬沒有想到,他們剛剛下水,就被急流沖走了。原來,紅水河流經的卡斯特地區,河床十分復雜,看似平靜的水面下面,卻暗藏著漩渦急流。陳燿靈的同學運氣好些,被水沖到一塊石頭邊,他用手抓住石頭,很快就上了岸。陳燿靈被水沖走好幾丈遠,喝了好多水,幾度沉浮,才被沖回岸邊。 兩次落水,陳燿靈害怕了,他決心從此不再下水。真是“越怕越見鬼”。有一次,陳燿靈和同學去河邊散步,前面有一堆沙丘,他不知道這是河水把上游的泥沙沖積下來形成的,走在前面的他,一腳踩了上去,沙丘承受不了他的重量,連人帶沙滑進河里。同前兩次一樣,他在水里掙扎了許久,才被同學救上岸來。 后來,算命先生告訴他父親,說他三次落紅水河的那個地方叫“銅鼓岸”,是水中的銅鼓救了他。陳燿靈不迷信,可從那時起他就很想擁有自己的一面銅鼓。 喜得“合命鼓” 陳家有祖傳秘方,從6歲起陳燿靈就隨父親上山采草藥,9歲時父親就讓他替自己為鄉親送藥治病。讀中學的時候,陳燿靈就常常用草藥為同學治病,老師和同學們都很喜歡他,稱他“小陳醫生”。 陳燿靈高中畢業的時候,大姐已經出嫁,大哥二哥已成家單過,三哥外出當工人。他遵循父訓留在家里承擔起養育弟妹的責任,那年,他18歲。 當時還是大集體,農村缺醫少藥。陳燿靈常利用工余和農閑時間為群眾送藥治病。那個年代大家都很窮,陳燿靈為群眾治病沒有什么報酬。他是個熱心人,對群眾有求必應。1974年的一天,幾十公里外的一位老伯找到他,說他的大女兒結婚5年沒有生育,現在病得面黃肌瘦,請他去看看。剛滿19歲的陳燿靈,還未諳男女之事,讓他去治婦女不育癥,他真有點不好意思。但是他想,老伯不辭勞苦,翻山越嶺來請自己,這是老人對自己的信任,不能讓老人失望。于是,他跟著老伯來到了他家。看了病人之后,他根據自己的判斷和對中草藥理的理解,給了病人幾味草藥。 兩個月后,他再次來到老伯家,想了解病人的情況。老伯高興地告訴他,女兒吃了他開的藥后,已經懷孕,臉色也紅潤了,現在已回夫家參加勞動。老伯對他一再道謝,說他是女兒的恩人。老伯已備了一頭牛,要送上門去酬謝他。農家視牛如命,送牛是大禮了。陳燿靈說什么也不肯接受這份大禮。老伯見他誠實能干,十分賞識,有意把自己的小女兒許配給他。老伯小女兒芳齡十七,聰明伶俐,人見人愛。陳燿靈不是不動心,但他覺得幫人家做了一點好事,就受那么大的恩惠,這不是他的為人。他婉言謝絕了老伯的好意。老伯犯難地說:“侄兒,你有恩于我家,我沒什么東西送你,真過意不去呀!”陳燿靈見墻腳放著一面小銅鼓,說:“老伯,你賜這面銅鼓給我吧。”老伯說:“這不是什么值錢的東西,你拿去好了。”陳燿靈拿著銅鼓,高高興興地離開了老伯家。 這是他得到的第一面銅鼓。鼓面直徑只有22厘米,暈圈上鑄有4對雞、牛圖案。雞、牛、蛇在12生肖中同屬一組,陳燿靈屬蛇。鄉親們便把這兩件事聯在一起,說陳燿靈得的是一面“合命鼓”。 追“神”十二年 在陳燿靈的眾多銅鼓中,有一面銅鼓背在一位仙人的背上。鼓面鑄有太陽紋,四周鑄有青蛙。鼓腰鑄有龍和其他吉祥的圖案。仙人頭上長著雙角,雙目炯炯,右手吊著一只葫蘆,拿著一方銅印,左手舉著神筆,腰間佩著寶劍,腳下踩著一只獸頭魚身的鬼怪。陳燿靈稱這面銅鼓為“神鼓”。 “神鼓”講述這樣一個故事:很久以前,紅水河里有一只水鬼,壯話叫“圖額”。水鬼常在河里興風作浪,撞翻漁船,吞噬漁民,淹沒莊稼,兩岸人民吃盡了苦頭。為了震懾水鬼,人們抬著銅鼓到河邊敲打,震天動地的銅鼓聲把水鬼震住了。可是,到了晚上,人們把銅鼓抬回家后,水鬼又出來作惡。這時,有一面銅鼓偷偷地從家里跑出來,下到河里與水鬼搏斗。開頭,銅鼓勢單力薄,斗不過水鬼。后來出來一位水神,背起銅鼓,與水鬼作戰,把水鬼踩在腳下,終于把它治服了。從此,紅水河兩岸年年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 這面銅鼓原來收藏在紅水河邊的一戶農家里,主人天天給它燒香,當神奉供。1976年,這戶人家有人生病,來請陳燿靈去醫治。陳燿靈見到這面造型獨特的銅鼓,一下子驚呆了。他從小就聽說過“銅鼓戰水鬼”的故事,但從未見過這樣一面銅鼓。他看了又看,愛不釋手。主人家見他這樣鐘愛銅鼓,答應給他尋找一面與這面一樣的銅鼓。從那以后,陳燿靈年年都去這個村子給群眾治病。每次到這個村子,他都造訪這家主人,欣賞這面銅鼓。后來他當了干部,也沒有間斷過。他治好了許多人的病以及這家主人的胃病和老年支氣管炎。 12年過去了,這家主人仍然沒有找到與這面一樣的銅鼓。1988年,陳燿靈又一次來到這個村子。他聽說這家主人的孫子被開水燙傷了,傷勢非常嚴重,立即趕到主人家。主人的孫子正躺在床上哭喊,他的胸前、雙臂、雙手和雙腳都被燙得起了水泡,好些地方皮膚已潰爛流水。全家人束手無策,急得團團轉。陳燿靈一邊安慰主人,一邊給病人涂上他自制的燙傷藥。兩個小時后,潰爛的地方開始干水,小孫子不再哭鬧了。第二天,他就能下床了。主人對陳燿靈千謝萬謝,當即決定把這面銅鼓送給他。陳燿靈知道,這面銅鼓是主人家的寶物,他不能奪人之愛。主人說:“你救了我孫子的命,難道我孫子的命比不上一面銅鼓值錢嗎?”執意要送給他。得到這樣一面銅鼓,本來是陳燿靈夢寐以求的事,主人既然執意相送,他也不推辭了。當然,他不是白拿的,他給主人回贈了自家的祖傳秘方,主人感激不盡。 幾十年來,陳燿靈就是這樣一邊為群眾治病,一邊尋訪收藏銅鼓。每一面銅鼓都是他辛勤勞動的結果,都是他同群眾水乳交融的見證。為了更多更好地為群眾治病,收藏到更多的銅鼓,他走遍東蘭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到處求師會友,收集民間秘方偏方。為了得到和學會使用一個偏方,他甚至跟師傅學了四、五年。他為群眾治病越多,收藏到的銅鼓也越多,同群眾的關系也更融洽,工作起來也就更得心應手。還在農村的時候,他就是自治區“新長征突擊手”。參加工作以后,他長期在基層,前后擔任過4個鄉鎮的主要領導。他擔任縣委副書記和縣政協主席后,工作雖然更加繁忙,但他一有機會就為群眾看病治病。他常用利用下鄉的機會采集草藥。他家的一間房里堆滿了各種各樣的中草藥。干部群眾經常上門向他討藥,群眾根本不把他當成縣里的“大官”。 近幾年,縣里分工由他負責旅游工作。如何發展東蘭的旅游業,這是陳燿靈經常思考的問題。東蘭是革命老區,又是“廣西銅鼓藝術之鄉”,這是東蘭旅游的亮點。應當把“紅色之旅”和銅鼓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打造東蘭的特色旅游業。為了這個目的,他正在籌建“東蘭銅鼓藝術博物館”,把他多年收藏的銅鼓向世人展示。縣政府已劃撥3畝土地,因財政困難,無法給他撥款。他打算個人貸款解決建館資金,然而個人能力有限,正為此愁眉不展。我想,在鄧小平、韋拔群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斗過的地方,在出了5位共和國第一代將軍和由自治區命名的“銅鼓藝術之鄉”的東蘭縣,建造一座“銅鼓藝術博物館”,這是一件千秋功業的大事,不應由個人承擔過多的責任,有關部門應當給予支持。 (黃敏忠) |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