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仡佬族婚俗
古老的仡佬族婚俗
古老的仡佬族婚俗
仡佬族的藝術,在音樂、舞蹈、戲劇、繪畫、雕刻等方面有古老的歷史,顯示了古樸的民族特色。
音樂
仡佬族的音樂以聲樂為主,且以民歌演唱為特色,在仡佬族的各種民歌里唱腔種類多,曲調豐富。山歌的唱腔,有高腔(假聲)山歌、平腔山歌、低腔山歌。節奏自由明快,曲調輕松活潑。酒歌曲調明快,氣氛熱烈。古歌、祭祀歌在節日慶典、祭祖時唱,曲調莊嚴肅穆。喪葬歌曲調低沉憂郁;有些唱詞曲調如同念經。哭嫁歌如泣如訴,曲調悲戚。打鬧歌屬有伴奏的勞動號子,其音樂與當地山歌、花燈、高臺戲、板凳戲、民間小調有密切關系。打鬧歌按勞動時間分齊田號(有說板、唱號,用于早晨開工之時,唱號有快慢松散之分)、催鬧號(用于早飯后的勞動)、花花鬧(用于吃“晌午”后,有獨唱、齊唱、對唱、重唱、領唱、合唱等)和放鬧號(用于晚飯前的勞動中)。其曲調、節奏歡快、鮮明。
樂器
仡佬族古代的樂器主要是銅鼓。《唐書》載,仡佬人“燕聚則擊銅鼓,吹大角,歌舞為樂”。銅鼓在仡佬族歷史上,既是禮器,又是樂器,曾非常流行,后因社會劇烈動蕩變遷,銅鼓日漸失傳,僅有一些有關銅鼓的殘俗及傳說留存民間。如清末民國初,安順縣灣子寨的老人在彌留之際,家人要將老人扶坐在銅鼓上落氣后方行沐浴。平壩大狗場老人咽氣時,除扶其坐在銅鼓上,還要用兩面銅鼓墊腳。現在笛子、嗩吶是仡佬族常用樂器。傳說,最初人們住在山洞里,空閑時,年輕人摘取樹葉、砍取竹筒吹出響聲自娛。后摸索著在竹管上鉆出小孔若干,吹出的聲調有高有低,很悅耳,因發出嘀嘀之聲,故取名為“笛”。人們還用草管為哨,樹皮作套,套于草管上,吹出瑣吶瑣吶之音,取名為“嗩吶”。仡佬族樂器中最為獨特的是“嗚哇”。嗚哇用二尺長的泡木捅去木芯為筒,筒腰鑿出兩孔,筒的上端插一竹哨做成。吹奏時口含哨、指按孔,發出嗚哇嗚哇之聲。嗚哇只能在秋收結束至正月十五期間間吹奏,春耕起便收藏不用。
上一篇: 維吾爾民族樂器十大搜集
下一篇: 苗家聚集地區古老奇特的民族樂器“芒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