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沙埋情人”是傈僳族男女求愛最古老的方式之一。“盍什”節(盍什,意為新年)來臨,福貢一帶的傈僳族青年紛紛來到寬闊的怒江沙灘上,用口弦、琵琶 、“地里突”(一種竹制笛子)等樂器伴奏起舞,交流 感情。三五成群,無拘無束,尋求配偶。一旦心靈相通(或者平時就已相識,愿結為伴侶),小伙子便在沙灘上挖一坑,約上要好的幾個同性伙伴,將意中人抬到沙坑里,用細沙埋在身上。之后,伙伴們迅速離去,小伙子馬上將沙土刨開,也就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情。別看姑娘們平時溫柔嫻靜,而這時卻潑辣大方,往往七八個人統一行動,用偷襲的辦法又將小伙子連拉帶推地埋入沙坑,任憑小伙子體魄強壯,也難逃這一情場鬧劇。
“江沙埋情人”還包括射弩,小伙子常以高超的射弩技術贏得姑娘的愛情。射弩場上,人們圍成了半圓,爭相觀看愛情之箭的精彩表演。只見姑娘頭頂一個盛滿大米的木碗,米上放一只雞蛋作靶子。小伙子站在四五米外,不慌不忙,弩箭搭弦,瞄準發射。“嗖”的一聲,頃刻,雞蛋破裂,蛋汁飛濺。頓時,場上爆發出一片掌聲。在這驚險的動作之中,一是顯示小伙子的射弩功夫,二是考驗姑娘對小伙子的誠意。當然,有的小伙子射弩沒有把握,寧愿射不中雞蛋,也不愿傷了心愛的人,只不過讓人說不夠勇敢強悍罷了,這并不影響他們結為伴侶。 射弩完畢,取鬧的青年人便捧來竹筒酒(也稱同心酒)讓對對情人喝干,以定終身。人們邊喝、邊唱、邊舞,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之中。
傈僳族青年男女以前為了躲避別人的干擾,有時戀愛幽會非常秘密,他們會用琵琶、口弦以及吹樹葉、撒樹葉、系草疙瘩等方式來作為暗號聯系,確定幽會的時間、地點,進行秘密接觸。
比如撇一束一尺長的樹枝,放在情侶經常來往路邊的土堆巖石上,上面壓一塊石頭,暗示約會的時間的方向,傈僳語叫“師前早”。如果一方未赴約,另一方就在約會的地點系草疙瘩作為失約的證據,下次約會時叫對方說明原因,傈僳語叫“詩古提”。吹樹葉是呼喚情侶或通知對方自己有事不能前往,傈僳語叫“師前木”。在參加婚禮的宴席上把雙筷子交叉起來或倒置擱在碗上,筷子頭表示幽會的方向。在公眾場合則打暗號說今晚要到某村某寨赴約,其實就是通知情侶到哪里去幽會。
這些暗號都是以前的一些傳統做法,現在隨著男女交往的開放,已經不多了,但偶爾也有這樣古老的暗號出現。
傈僳族實行小家庭制,父母財產由幼子繼承。按習慣長子、次子完婚后必須與父母分家,父母會給予一定的土地和生活資料,幼子不能與父母分家。絕嗣可收養子,或過繼或招贅,財產由其繼承,如老死后無子,財產歸家族中最親一支所有。傈僳族沒有父子連名制,氏族有姓氏,但家族中沒有姓氏。命名也不按輩分排行,孩子出生后由伯父或請外祖父、舅舅命名。
傈僳族在舉辦婚禮時有自己的特點,新娘必須請一個姑娘作伴娘,新郎也要請一個小伙子作伴郎。
由新郎或伴娘和親友將新娘背到男方家中,男方則在家門口擺上一桌酒肉,請女方來客喝酒,同時唱迎新娘歌,大意是:“酒和肉都擺好了,請來吃,請來喝,吃不完的啊!是肉,喝不完的啊!是酒。”
女方則唱道:
“我們像燕子般飛來,把你家的酒和肉吃光,喝個盡。”
唱完調子后,把桌子取掉,即進行結婚儀式。
由媒人和老人給新郎、新娘各取一個名字,然后致祝詞。吃飯時,新人互換碗筷。儀式結束后唱歌跳舞,直到天亮。
婚后數日,新婚夫婦攜肉回娘家拜望父母,并在娘家住三五天。
福貢傈僳族婚宴在新娘家族到男家后,首先用最好的米酒作招待,凡能喝酒的一律平等。
無論喝酒、吃飯都要對新娘父母、舅舅、哥哥特別優待。
待開飯時,主人便用肉飯招待所有來客。
待飯又分“早盤本”、“早盤度”。
“早盤本”的意思是把飯和肉盛在簸箕里,以戶為單位招待肉飯。
不管每戶來多少人,按戶分肉飯,這些肉飯當場吃也行,回家吃也行,主人概不過問。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