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主要分布在黎平及與之相臨的從江、榕江等縣的侗族聚居區,尤以黎平的巖洞(被當地譽為“侗族大歌之鄉”)為核心。我先后兩次到巖洞聽侗族大歌,但印象最深的是春節的對歌。
對歌是大歌的一種主要演唱形式,當地每年都要舉辦多次對歌,春節對歌是最隆重的一次,每個部落一個對歌點,全村共設7個。臘南部落的對歌點是全村最大的,參加對歌的男女歌手有七八十人。男歌手主要來自本部落,女歌手都是從外部落請來,當地稱之為“請姑娘”(各部落之間常常交叉互請)。請來的女歌手們大都衣著華美、年輕活潑,都穿著嶄新的民族盛裝。
對歌點被設在“卡房”(“公共房屋”)一層的吊腳樓內。吊腳樓中間生一個巨大火塘,火塘上支一個烤有粑粑的鐵架,吊腳樓一側是擺有水果和糖塊的方桌,那些粑粑、水果和糖塊都由部落村民自動捐獻。
對歌開始,男女歌手分坐在火塘四周的長凳上。外部請來的女歌手先唱,接著本部落的男歌手接應。歌聲跌宕起伏,朗朗上口。在整個對歌過程中無人指揮、無人伴奏、一領眾和,卻能唱出多聲部。據說這在中國音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對歌要持續一周(正月初一—初七)。對歌期間,本部落的許多中老年群眾和孩童也來看熱鬧或幫唱,卡房內外被圍得水泄不通,整個村寨都沉浸在一片大歌聲中。
侗族專家吳定國介紹,侗民對大歌十分癡迷,民間素有“茍償嗩,嘎償賽”之稱,侗語意為“飯能養氣和身體,歌能養心和靈魂”。他還告訴我們,現在縣里正將侗族大歌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斗牛場選在村莊附近一片河邊洼地里。
斗牛的時候河邊各處站滿了從四面八方趕來看熱鬧的觀眾。參加比賽的斗牛共有20多對,這些專門飼養的斗牛個個膘肥體壯,無不長著一對勻稱銳利的大角,大角頂端還有用鐵皮做的護角。
斗牛要持續3個多小時。斗牛開始前,先進行一個簡要的踩堂儀式,即有10多人組成的樂隊圍著斗牛場轉一圈,邊走邊敲打鑼鼓、吹奏蘆笙。踩堂結束,隨著三聲鐵炮的響起,斗牛便開始了。每次出場的斗牛有兩三對,一對結束,另一對就補上,場上終始保持三四對。聽說斗牛的配對是經主人同意自愿結合的,一般強與強、弱與弱結合,每次只斗一場,最后的冠軍往往要經過幾年的打斗才能產生。我發現,許多斗牛就在出場的那一瞬間,即向對方發起猛烈的攻擊。實力相差懸殊者,一方很快敗下陣來;而勢均力敵者,卻互不相讓,要連續打斗多個回合。最有特點的是勢均力敵者,它們打斗時,不僅經常發生“叭……叭”的撞擊聲,還經常出現雙方相持的場面。每當這時,牛主人包括群眾都要發出歡呼聲和助威聲,整個斗牛場猶如殺聲震天的戰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雙方斗牛不分勝負需要重新拉開時,雙方牛主人要同時用繩索去拉對方的牛,用這種方法來保護自己的牛并體現公平原則,如果因拉對方牛不慎造成對自己牛的傷害,對方不負賠償責任。
巖洞距縣城28公里,坐落在一條呈“C”字的溪流兩岸及山坡上,全村共有9個自然寨,近3700人,巖洞鎮政府也設在這里。這里還設有一處侗文化家園,是一位叫鄧敏文的先生開辦的,我吃住就在侗文化家園里,非常方便。
上一篇: 漢族支系:客家人的起源
下一篇: 江西省各地市的民族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