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選自屈文焜老師博客中的文章《回族傳播花兒的歷史過程及其特點》,特此鳴謝!
一、回族與花兒的關系
十三世紀初葉,由于蒙古軍隊大規模西征,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細亞各族人被迫東遷,他們便是中國回回民族的主要來源。這些人多為工匠、農人和商人。《元史譯文正補》曰:“太祖以康里兵三萬,一夜盡殺之,取工匠三萬,分予各營”⑴他們被編為“探馬赤軍”或“西域親軍”,先后參與了滅西夏、金及南宋王朝的戰爭,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在元兵奪取政權、統一全中國的整個過程中,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之后,元代統治者為了緩解供需矛盾,對其實行了所謂以軍養軍政策。至元十年(1273年),元世祖下令:“探馬赤軍,隨地入社。”⑵從此,這些回回軍士中的絕大部分人改業或轉業,開始了在荒蕪土地上“屯墾牧養”的歷史。“從六盤山到黃河的寧夏地區和甘肅的河西、五條河等地,是一個主要的農墾地區。”⑶這意味著回回先民已由動蕩的軍旅生活逐步過渡為“以農為本”的農耕生活,從而實現了背離故土之后的歷史性轉折。
到了明代,一方面原有回回人口得到繁衍,另一方面又有大批“西域回回”歸附,“屯墾牧養”的領域繼續拓展,商業經營初具規模,“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已顯示出來。據吳景敖《清代河湟諸役紀要》說:“迄明末清初,西起瓜、沙,東至環、慶,北抵銀、夏,南及洮、岷,所謂甘回及東干回之蹤跡,已無處無之。”又據《甘寧青史略》等記載:清代的甘肅河西各縣及臨夏、臨洮、清水、徽縣、隴西、甘谷、天水、平涼、靖遠、景泰,寧夏的固原、涇源、海原、吳忠、銀川,青海的西寧、樂都、互助、大通、民和等,皆為回族居住最多的地方。⑷經過300年的演變融化,回回的“寄住”性質得到根本改變,他們在大西北有了相對確定的生存空間,并且創造了自己的經濟模式和經濟形態。這是構成一個民族的物質基礎。回回為了在新的歷史環境中繼續生存發展,他們放棄了原有的民族語言,而將漢語接受為自己的共同語,同時,作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顯增強,民族感情非常濃厚。因此,明代中葉以后,史書中出現了“附籍回回”、“歸化回回”的記載,這其實就是對回回族體的稱謂,也就是說,回回作為民族共同體基本形成。
那么,包括回族在內的多民族中流傳的花兒形成于何時?它的主要傳播者是誰?主要流域又在哪里呢?先讓我們從兩首詩談起。
其一,清代詩人吳鎮在他的詩作《我憶臨洮好》(之九)寫道:
我憶臨洮好,
靈縱足勝游。
石船藏水面,
玉井瀉峰頭。
多雨山皆潤,
長豐歲不愁。
花兒饒比興,
番女亦風流。
吳鎮是甘肅臨洮人,字信辰,號松崖,別號松花道人,生于康熙六十年0721年),卒于嘉慶二年(1797年)。吳鎮的詩曾得到過袁枚的贊賞,可見影響不小。他的《我憶臨洮好》共l0首,是其宦游湖南湘江時所作。“花兒饒比興”當是指洮岷花兒無疑,它概括了花兒藝術表現的突出特點,也寄托子詩人對故土的思念之情。
其二,明代詩人高洪在他的詩作《古鄯行吟》(之二)寫道,
青柳垂絲夾野塘,
農夫村女鋤田忙。
輕鞭一揮芳徑去,
漫聞花兒斷續長。⑸
高洪為山西人,明神宗萬歷年(1573~1619)間曾任職于河州(具體任職時間不詳)。古鄯(今青海民和)屬當時河州管轄范圍之內。高洪的《古鄯行吟》共兩首,其中“漫聞花兒斷續長”一句,是對河湟花兒所作的形象描述。
從以上兩首詩中可知,花兒自明末清初以來在河湟回族聚居區就已十分流行了。據此推想,它的產生時間肯定還要早,最起碼在明代中期或前期,而它的形成過程則更早一些。到底早到什么時間,史書無明確記載。
本世紀30年代,我國著名的地理、地質學家袁復禮先生赴西北進行地質勘探時,曾聽到許多人唱這種“極高亢的歌調”。北京大學的《歌謠周刊》第82號(民國十四午三月十五日出版)上刊登有袁先生順路搜集的30首花幾(詞),并著專文這樣介紹:
“話兒”(花兒)的散布很普遍,在東部平涼、固原,西北部涼州、甘州,都聽見過,由蘭州至孜遭,沿路所聞的尤多。此外,尚有西寧同河州商人,秦州、秦安的腳夫都會唱。
這是花兒研究的開端,是一篇在花兒學史上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調查報告。它對花兒的流行范圍、重點地區作了具體說明,同時也指出了有關傳唱者的籍貫和身份——雖然未一一注出民族,但根據以上情況分析,他們屬于回回的可能性極大。
我曾在實地考察并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花兒的主要流行區域(簡稱“流域”)作過一個大體描述:北起前河套及騰格里沙漠邊緣,南至渭河上游及洮河中上游;東起毛烏素沙漠邊緣,西接日月山與河西走廊。橫跨甘、寧、青三省區的四五十個縣市,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這個廣闊流域沿古絲綢之路自東向西呈多點集散的條帶狀輻射趨勢。⑹可以這樣說,哪里有回族哪里就流傳花兒,哪里唱花兒哪里就必然有回族。
二、回族傳播“花兒”的途徑
“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⑺花兒流域的歷史,實際上是一部人口遷移史,⑻是一部跨文化傳通史。我們知道流傳花兒的有8個民族,從廣義上說,他們對花兒的形成乃至繁榮發展都做出過不同程度的貢獻。但是,沒有哪個民族有過像回族那樣曲折動蕩的遷移過程,也沒有哪個民族有過像回族那樣歷經磨難傳播花兒的過程。
上一篇: 川北薅草鑼鼓:愉快的勞動之歌
下一篇: 麗江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