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綠滿山。四川青川縣鄉(xiāng)村的田野間,陣陣鏗鏘的鑼鼓伴隨著旋律優(yōu)美的山歌子響了起來,村民們踩著節(jié)奏歡快的鼓點,揮舞鐵鋤輕松愉快地薅著地頭的雜草:
“遍地黃花開,歌郎下山來,打動鑼和鼓,驚動眾客來;一二三四五,進地把人數;多則五十個,少則四十五……;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九八七六五四,七六五四三二一;眾位客們莫在意,聽我說個古怪并稀奇;樓上哪有牛耕地,喂豬哪有人在騎;茅草開花結成米,鴨子下蛋孵成雞……”
“叫聲小哥兒喲,我的人嘛;不做莊稼就不得行喲,五黃六月到還好嘛;十冬臘月就餓死人喲。”
這種鼓手邊敲鑼鼓邊唱山歌的音樂形式,就是在四川北部山區(qū)世代傳承的一種獨特的民間音樂——川北薅草鑼鼓。它把民間文化與音樂融入艱苦的勞動中,是川北山區(qū)民眾聰明智慧的結晶。
薅草鑼鼓又俗稱“打鑼鼓草”、“薅鑼鼓草”或“攆鑼鼓草”。
每年的七八月份除玉米草、黃豆草時,當地的勞動者們集結在一起,一字型沿山坡地排開,一人敲著鑼,一人擊著鼓,有節(jié)奏地邊敲邊打邊歌唱,為勞動者鼓舞士氣,統(tǒng)一步調,消除疲勞。
敲鑼打鼓者多為地方有知識、有威望的老者或有培養(yǎng)前途的年輕人。敲鑼者稱“歌郎”,打鼓者叫“聯手”、“同路”。
早上8點左右,鑼聲一響,就告知人們該出工了。鑼手走在前面,其余人聞聲跟在后面,在山間小道上逐漸連成一線,俗稱“牽線子”。到達農活目的地,歌郎首先起歌頭,在鑼鼓齊鳴中高腔開場。接下來是“安五方”,有的歌郎拜東西南北中五方神靈,有的則直接拜天地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在一天勞動中占去大部分時間的是說正文。唱詞內容既有成書的唱本,也有民間口頭流傳的有固定格式的七字文或十字文。勞動中,若發(fā)現有人落伍掉隊了,歌郎就會來到其身后,用力敲鑼打鼓,激勵催促落伍者趕上來。
歌郎引吭高歌、激情飛揚,勞動者快速除草、你追我趕,呈現出鼓樂喧天、歡歌笑語的熱鬧場面。
薅草鑼鼓不僅能保證除草的進度和質量,還可使繁重的體力勞動在笑聲中變得輕松,讓勞動者充分享受到勞動的愉悅。
川北薅草鑼鼓是一種廣泛流傳于四川北部山區(qū)農村的群眾性民間文化,俗稱“薅鑼鼓草”、“攆鑼鼓草”。一般在每年的六、七、八月份大伙在一起除玉米草、黃豆草時唱的一種山歌。薅鑼鼓草不僅能保證除草的進度和質量,還可使繁重的體力勞動在笑聲中變得輕松,讓勞動者充分享受到勞動的愉悅和快樂。川北薅草鑼鼓是川北山區(qū)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代先賢遺留下來的優(yōu)秀民間音樂文化。據悉,青川縣有關部門正在認真發(fā)掘、整理、保護川北薅草鑼鼓。
川北薅草鑼鼓一般在二道苞谷草或鋤黃豆草時進行,一人擊鼓,一人敲鑼,唱歌與鑼鼓交替進行,從早到晚不唱重歌,程序完整,歌郎在數十人的薅草隊伍中起指揮作用。
薅草鑼鼓一天的過程大致分為:牽線子、扎蓋子(起歌頭或排歌頭)、安五方(或拜五方)、說正文、耍歌子、辦交接。
薅草鑼鼓的鑼鼓節(jié)拍主要有七排子、九排子、十二排子、花排子。
曲調和唱詞按字數分為七字譜、十字譜,此外還有五字譜等多種曲調及口授心傳的傳統(tǒng)唱詞和即興唱詞等。演唱作品主要有《韓湘?zhèn)鳌贰ⅰ栋讼蓤D》、《鸚哥記》、《清官圖》等,以及一些山歌如《二面麻柳葉》、《三月百草青》等。
川北薅草鑼鼓內容豐富,唱打方式真率、質樸,傳承歷史悠久,口頭傳唱歌詞萬余首,其曲調簡約明快,獨具特色,極富感染力,極大地豐富了大山深處群眾的文化生活。保護和傳承川北薅草鑼鼓,必將豐富和完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
上一篇: 聽!城里飄起原汁原味木洞山歌
下一篇: 回族傳播花兒的歷史過程及其特點
游客
民族音樂的重要形式!
2009-06-14
游客
我是土生土長的青川孩子,我對我們青川的鑼鼓草很感興趣,我很希望能成為它的傳承人.我愿為此出力.
2009-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