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四川民風,傅崇矩曾以成都為例,在《成都通覽》中寫道:“成都人有一種特別之性質,又未可厚非者,列如下:士類純正,絕不聞革命談。民俗淳樸,實難見桀驁氣。鄉風古板,尚不入靡玨派。”此雖較偏激,但從全川來看,四川人勤勞、尚武、戀鄉、幽默、樂觀、狡猾、堅韌、重信義、互助、好游耍、喜歌舞、愛擺龍門陣、信巫等特點卻十分明顯,舉手投足間多蘊涵純樸古風。故杜甫則一入蜀,便作詩感嘆道:“喜見淳樸俗,坦然心神舒。”
北方人入川,往往驚嘆于四川人的勤勞:即便是巴掌大的一塊地,也經營得有板有眼。莫說富饒的川西壩子,就是盆周山區陡峭的山坡上,也零星地分散著一小塊一小塊的耕地,所種莊稼整整齊齊,郁郁蔥蔥。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就向人們展現了大巴山區勤勞吃苦的山民形象。生長在山區的彝、苗、土家、羌等少數民族,也素以吃苦耐勞而聞名;川西高原上藏族更是馳聘草原,過著飄泊不定的游牧生活。 但四川的物產富饒也使四川人較為安于現狀,好娛樂游耍并愛擺龍門陣,如盛大的“春游錦江”活動,就是“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的表現。《華陽國志》也稱:“俗不愁苦,而輕意謠佚。”蘇軾《和子由蠶市》稱:“蜀人衣食常苦艱,蜀人游樂不知還。”黃炎培旅川時,就對民國時期成都人的好耍無聊作了一首辛辣諷刺的打油詩:“一個人無事大街數石板,兩個人進茶鋪從早坐到晚,三個人豬狗象一例俱全,四個人腰無分文能把麻將編,五個人花樣繁多,五零四散,回家吃酸蘿卜泡冷飯。” 盡管四川人舊時生活艱難困苦,但性格中卻似乎天生一種幽默、詼諧和樂觀,純樸之中又有一種狡猾氣息,外省以此故稱四川人為“川耗子”。這一民風在四川文藝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如川劇、清音、快板書、相書、金錢板、說笑話、諧劇等,頗為幽默,常引起觀眾陣陣發笑。四川方言也是如此,如今電影電視喜劇中還常插入一段四川話,妙趣橫生。帶有濃厚四川方言味的《抓壯丁》,其幽默與諷刺,使人難以忘懷。四川人平日里也喜歡“涮壇子”、“展言子”,很有趣味。即使生活于社會下層的乞丐、土匪之類也富有幽默與樂觀,四川人就有句戲言道:“叫化子擺圍鼓——窮作樂。”舊時處決犯人為砍頭,有一“棒老二”臨刑前,對刀斧手說:“哥子,快當點哈!”聞者俱笑。
四川人在長期的勤勞中,培養出堅韌的性格,有時進而為倔犟、不服輸。小兒打架,非要打贏不可,勝者那怕自己也被打得臉青鼻腫,得意之情仍溢于神色。抗日戰爭時期,川軍出川抗戰,雖腳蹬草鞋,身背斗笠,裝備極差,但打起仗來,英勇頑強,人稱“川軍打得”。嘹亮的川江號子,便是船工與激流拚搏之英勇氣概的表現。四川人身材多矮小,但抬石頭修堤筑堰、耕作等勞動所示其堅韌耐勞,令人嘆服。
四川盆地物產豐饒,氣候適宜,山川秀玨使四川人安居樂業,熱愛家鄉,大凡在外省者也總是自豪地宣稱自己是四川人。雖地處盆地四川人并不全是封閉自守,與外界交往的愿望依然強烈,如唐朝詩人李白“仗劍去圍,辭親遠游”,近代四川涌現出的大批智士能人,四方奔走,創功立業。但四川人潛意識中卻有一種戀鄉情結和退守心理,在外地的四川人往往都覺得,還是回四川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一千古絕唱不就是四川人戀鄉之歌么?只不過還想帶點功名回去,大有西漢司馬相如過成都駟馬橋時發誓“如不能駟馬高官,不過此橋”的想法。旅居它鄉的著名畫家張大千,幾十年鄉音不改,一位商人帶給他一包家鄉的泥土,竟使他激動不已,欣然作畫以酬。在臺灣的詩人余光中不就有詩思念家鄉“四川鄉下的那只蟋蟀”嗎?
四川民風,兼采了北方及南方之長。清初移民入川,抗戰中外人口內遷,以及建國后“三線”建設、外省人大量進入四川,對四川民風大有影響,使四川民風多樣化和矛盾化:進取中有保守,勤勞中有逸樂,幽默中有辛酸,純樸中有狡猾。
上一篇: 貞豐銅鼓十二則聲聲傳情
下一篇: 獨木成舟與賽舟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