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公布首批“非遺”名錄
聞名遐邇的濰坊風箏、活潑精致的曹州面人……1月9日,山東省公布了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包括14大類157項內容。民間美術類中,棗莊市薛城區申報的洛房泥玩具入選;民間音樂類中,嶗山、泰山、膠東、臘山四種道教音樂合并為一項,郯城縣的“郯馬五大調”和日照市的“滿江紅”被合并為“魯南五大調”,“沂蒙山小調”和成武“包楞調”被合并為“山東民歌”;民間舞蹈類將淄博市的“踩寸子”和冠縣“柳林花鼓”納入其中;戲曲類將日照、棗莊、濟南、定陶、泰安五地的皮影戲歸為一宗,木偶戲一項則包括了萊蕪市賈家洼村傀儡戲和寧陽木偶戲;民間手工技藝類中,彩印花布和藍印花布名列其中。
●華陰老腔“非常有戲”
近日,東方衛視《非常有戲》的觀眾領略了陜西漢子雄渾的吆喝。一位中年漢子手持一塊形如驚堂木的鏡木,在一條長板凳上拍打出清晰響亮的節奏,調度著整個旋律的展開,這支古樸豪放、鏗鏘有力的《將令一聲震山川》,是陜西華陰老腔。
●“八仙”欲成國家遺產
有上千年歷史的“八仙過海”傳說可謂家喻戶曉,上世紀80年代電視劇《八仙過海》更是當時在全國以及東南亞地區熱播。
隨著1月9日“八仙過海”傳說被確定為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蓬萊市正在積極準備,將“八仙過海”申報為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此,專家們頗有信心。
●打工女孩“賽活驢”
1月10日,在“絢麗北京·多彩懷柔”2006來京務工人員才藝大賽總決賽上,河北姑娘李小真拿出了絕技――“賽活驢”。“賽活驢”是北京天橋上的民間傳統技藝,屬于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最終李小真技壓群雄摘得冠軍。
圖為李小真在表演“賽活驢”。
●廬州人品味廬劇
《萬年橋》劇照
這兩天,安徽合肥人戀上了廬劇,長江劇院里,廬劇小戲《萬年橋》、《魂斷赤闌橋》、《包公趕驢》、《撥浪鼓傳奇》接連登場,把清末名將劉銘傳、北宋清官包拯、南宋詞人姜夔等歷史名人與合肥(古稱廬州)有關的傳奇故事搬上了舞臺,地道的廬劇,讓臺下的合肥觀眾看得興趣盎然。臺上每當出現“前面就是三河鎮了”,“真想快點吃到三河的米餃”,“家住合肥赤闌橋”等充滿合肥色彩的對白時,觀眾中總會發出會心的笑聲。
●花腰姑娘舞“煙盒”
1月10日,云南省石屏縣寶秀鎮鄭營村,花腰姑娘們把“煙盒”作樂器,翩翩起舞。舞蹈時,左右手各扣上一個,用中指卡住外殼,食指與大拇指配合在盒內敲擊,煙盒便發出清脆的“噠噠”聲,代替了傳統的伴奏樂器――鼓,節奏可快可慢,配上靈活多變的舞步,民族韻味極其濃厚。“石屏彝族煙盒舞”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錯誤報告] [推薦] [收藏]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
相關文章
網友評論
-
驗證碼: